投资一万元,就可获得几百万、上千万的回报,而购买一次活动现场的入场资格,就可以免费分一套北京的住房,如此蹩脚的骗人鬼话,为何还是能忽悠到一种老年人深信不疑?甚至面对儿女的劝说,直接用断绝关系来做要挟?
最近,重庆广播电视台《天天630新闻》报道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女士母亲因参与“中国圆梦”涉诈项目,怎么劝说都没用,急坏家人。
而诸如这样的受害者家庭,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无数。
先看看,以下↓90个类似“中国圆梦”的涉诈APP,你知道几个?(但凡听过一个,这篇文章你都必须看,全是干货!)
为什么这些诈骗项目能让人如此痴迷?
为什么参与者连警察的话都不信?
为什么骗子能够一骗再骗?
......
你是不是也有诸多疑问?
今天,我们将详细分析这类骗局的骗人手法以及参与者的心理。让你知己知彼,劝说效果翻倍。
第一个问题:诈骗分子都是怎么包装自己的?
1、虚构的“国家项目”身份
“中国圆梦诈骗案”:骗子会打着“中国梦”、“民族复兴”的旗号,虚构一个名为“中国圆梦”的扶贫或发展项目,声称参与者通过小额投资就能支持国家建设,并享受巨额“国家分红”。
“盛世中华诈骗案”:常冒充“统战部”、“发改委”等权威部门下属的“秘密项目”,以“盛世中华”等极具煽动性的名字,宣称其目的是为了募集民间资金用于国家战略,参与者将成为“民族功臣”。【警方打击详情:涉案资金达2亿余元!这场“爱国”骗局终崩盘!漳州侦破“盛世中华”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始末】
“扩大内需诈骗案”:直接蹭热点的典型。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编造所谓的“内需项目”、“消费返利工程”,声称这是普通人参与国家经济发展并分享红利的秘密通道。【警方打击详情:“挣大钱了”?!冒充“扩大内需”、雇群演拍诈骗视频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出现新变种】
2、伪造官方文件
骗子会制作极其逼真的“红头文件”、“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特种资产解冻许可令”等。这些伪造的文件上往往有国徽、公章等权威符号,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在中老年等对公文鉴别能力较弱的群体中传播,极具欺骗性。
很多人会有种,“谁敢冒充国家,谁敢用滥用国徽”的错觉,但是你要知道,这本身就是境外诈骗团伙制作的涉诈APP,又有什么不敢的呢?
3、塑造“神秘领导”
诈骗集团的头目会将自己包装成“某退休高官的后代”、“某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某知名企业的高管”。他们通过讲述一套看似逻辑自洽的“故事”,为骗局披上神秘色彩,让参与者觉得接触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层机密”。
问题二:参与者是怎么一步一步掉入陷阱?
1.崇高感与归属感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投入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对“民族复兴”“国家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支持。这种“被需要感”和“崇高使命感”,尤其是对许多社会角色边缘化的中老年来说,是极具诱惑性的精神鸦片。
骗子营造的“家人”氛围和微信群里的集体狂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渴望已久的、有温度的社交圈子。
2.以小博大的心理被无限放大
与需要大额投入的资金盘不同,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额、海量”。它通常只要求每人投入几十、几百元。
“这点钱值得搏一个未来”:正是由于单笔投入小,参与者的心理负担很轻。他们会想:“万一这是真的呢?用几百块博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回报,太划算了!”
当骗局持续,要求缴纳“手续费”、“税费”时,他们虽然会犹豫,但会想:“之前几百块都投了,不能再投入几百块让前面的努力白费吗?” 这种“骑虎难下”的心态,使得沉没成本效应在看似微不足道的金额上同样发挥作用,参与者被一步步套牢在对巨大回报的幻想中。
问题三:为什么至死也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
当有亲友或警方提醒这是骗局时,参与者的内心会产生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是对巨额回报的渴望和对“国家项目”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沉没成本。
重构认知以化解矛盾:为了缓解“我可能被骗了”的认知失调,他们会主动强化对骗局的信任。他们会告诉自己:“这是秘密项目,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别人反对是因为他们层次不够,不了解内幕。”“国家为了保密,当然会对外否认,这是在考验我们的忠诚度。”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所有负面信息都解释为“考验”或“机密的一部分”,从而维持内心的平衡。报警,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忠诚”。
此外,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毕生的继续,“沉没成本”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承认被骗,就意味着自我世界(财富和信念)的彻底崩坍。
至此,一座内部逻辑自洽、外部信息屏蔽的“信念大厦”已然完工。参与者不再是简单的投资者,而是变成了拥有共同信仰的“信徒”。
问题四:骗子如何将“真相”转化为“养料”?
当警方介入、媒体曝光,风暴来袭时,这座大厦本应倒塌。但高明的骗子不会让它倒,他们会利用之前搭建好的整个信念体系,将这场风暴解释为大厦必须经历的“压力测试”,甚至将其转化为加固大厦的“钢筋水泥”。
骗子的“危机公关”话术,直接决定了参与者对真相的反应,这也是很多参与者执迷不悟的原因。
话术一:将“打击”重新定义为“授勋仪式”
骗子说:“警方通告?太好了!这说明我们的级别太高,已经进入了国家的视野!这是‘正面’的清理行动,是为了帮我们筛掉那些投机分子,保证核心家人的利益!”
参与者心理:这套说辞完美地解释了警方的存在,并且将其赋予了一种“荣誉性”。参与者会想:“果然,我参与的是真正的大事,连国家都出面为我们保驾护航了。” 他们不仅不恐慌,反而因此更加确信项目的真实性,为自己的“坚持”感到自豪。
话术二:将“曝光”重新包装为“转正前奏”
骗子说:“名字上新闻了?这说明我们马上就要从‘暗处’走到‘明处’了!这是国家在为我们造势,是‘转正’前的最后一步!”
参与者心理:这给参与者描绘了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将眼前的危机瞬间转化为“黎明前的黑暗”。所有负面新闻都成了“大事发生前的必然征兆”,希望不但没有被扑灭,反而被烧得更旺。
话术三:树立“共同敌人”,完成最后的身份绑定
骗子说:“这是‘境外势力’/‘既得利益集团’在打击我们!他们不想让老百姓富起来!警察是被他们蒙蔽了!我们现在要团结,保护我们的成果!”
参与者心理:至此,报警这一维权行为,在参与者的认知里被彻底扭曲为 “背叛组织、向敌人投降” 的叛徒行径。他们的身份从一个“可能被骗的受害者”,彻底转变为“捍卫伟大事业的战士”。外部任何劝解和拯救的声音,都被他们视为敌人的攻击和迷惑。
至此,一个令人痛心但又逻辑严密的闭环完成:
起初,参与者因情感与物质的双重需求被吸引。
继而,因沉没成本和认知失调而无法自拔,自我构建了一个信息茧房。
最终,当真相(警方打击,媒体曝光,家人劝说)试图打破这个茧房时,骗子通过一套极其狡诈的危机话术,将这个最大的威胁成功转化为最强的粘合剂。参与者不是根据事实来调整信念,而是扭曲事实来维护信念。
了解完整个被骗的过程,我们下面讲讲干货
问题五:怎么有效劝说已经深陷其中的家人?
第一阶段:准备与铺垫——切忌开门见山
在正式交谈前,做好万全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1. 情绪准备: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压下您的火气和焦虑。告诉自己,您的目的是“救人”,而不是“赢这场辩论”。如果带着指责和教训的态度去谈,必然失败。
选择对方情绪平稳、放松的时机,在一个安静、私密、没有外人的环境下进行。绝对不要在饭桌上当着所有亲戚的面发难。
2. 材料准备:用“权威”打败“权威”
搜集官方辟谣信息:从公安部官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国家反诈中心公众号/APP等最权威的渠道,查找关于“民族资产解冻”骗局的定性文章和通报。特别注意查找与他(她)所参与项目名称相关的辟谣案例。
搜集同类案例:寻找主流媒体报道的、情节高度相似的受害者采访视频或新闻报道。让第三方“受害者”的亲身说法来打动他,比您说一百句都管用。
第二阶段:沟通策略——共情与引导是关键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请务必遵循以下步骤和话术原则:
第1步:共情先行,建立信任——站在他的“战壕”里
错误示范:“你被骗了!那是传销!赶紧醒醒吧!”
正确示范:“爸/妈,我知道您做这个项目,初衷是为了这个家更好,甚至是为了支持国家,这份心是好的。”;“我理解您,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还认识了那么多群里的朋友,肯定对这个项目有感情,也抱有很大的期望。”
目的:先肯定他(她)的初衷和付出,让他(她)感觉你是“自己人”,而不是“对立面”。这能有效降低他的心理防御。
第2步:巧妙质疑,用“关心”代替“否定”
不要直接说“那是假的”,而是用担心和请教的口吻提出疑问。
针对“国家项目”(话术参考):“爸/妈,我有点担心。您看,真正的国家项目,钱款都是通过指定的官方银行账户走的,而且会有正规的发票和协议。咱们这个项目,钱是打给个人账户还是对公账户?有拿到过盖着公章的正式合同吗?”
针对“保密性”(话术参考):“您说这是保密项目,但我查了公安部最新的通告,他们明确说了,所有真正的国家项目都不会向老百姓募集资金,更不会用微信群里秘密发展成员的方式。咱们这个模式,怎么跟警方公布的骗局特征这么像呢?我真的很担心您的安全。”
第3步:呈现证据,让权威机构发声
在提出疑问后,顺势拿出准备好的官方辟谣文章或视频。
话术参考:“您看,这是我担心您,特意去国家反诈中心的官网查的。他们上个月刚打掉一个叫‘盛世中华’的团伙,骗术和您这个几乎一模一样,也是伪造红头文件,也是说有什么民族资产要解冻。这是通报,上面还有举报电话。咱们不是为了否定您,是为了避免像这上面写的一样,最后血本无归。”
第4步:破解“沉没成本”与“恐惧感”
当他开始动摇,但纠结于“已经投了的钱”和“会不会被追究”时,要给他台阶下。
关于损失(参考话术):“之前投的那些钱,就当是买个教训,是‘学费’。咱们现在及时停下来,是为了防止后面投更多的钱进去。及时止损,就是赚钱。”
关于法律责任(参考话术):“您放心,您也是受害者,报警是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追究的是骗子的责任,不是受害者的。而且警察同志说了,鼓励受害者主动报案,这样才能把骗子抓住,把损失追回来。咱们一起去派出所咨询一下,只是咨询,不一定要报案,听听警察同志怎么说,行吗?”
第三阶段:后续行动——巩固成果与情感支持
如果劝说成功,对方有所动摇,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巩固成果。
1. 物理隔离:温和地建议他退出所有相关微信群,并帮助他卸载相关的APP。可以借口说“最近手机病毒多,先清理一下”。
2. 转移注意力:迅速用其他积极的活动填补他退出后的空虚感。比如鼓励他培养新的爱好(钓鱼、书法、广场舞),多组织家庭活动,让他重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温暖和乐趣。
3. 财务监管:这是一个敏感但必要的步骤。以“帮您理财”、“避免误操作”等理由,温和地介入他的财务管理,至少做到大额支出家人知晓,防止他再次被割韭菜。
4. 持续关爱:最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即使做错了事,赔了钱,家人也不会嘲笑和抛弃他。要让他觉得“回家”比“待在骗局那个虚拟的集体里”更温暖、更安全。
总之:您要扮演的不是“审判官”,而是“救援队”。
您的武器不是“道理”,而是“亲情”和“权威证据”。
目标是“把他拉回现实”,而不是“在辩论中赢他”。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耐心和多次尝试,请一定缓和关系,保持冷静。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劝说,可以随时跟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一直在您身边!
【特别提示:欢迎多多转发关注!如您或身边的人不慎参与其中,可联系我们寻求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提供资料,让我们共同努力,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