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为家乡文旅出份力,怎么就成了‘影响市容’?”2025 年 11 月 21 日,山西运城女画家苗苗(化名)看着刚画完一天就被自己亲手涂掉的关公像,颜料沾满双手,眼里满是委屈。她在市中心行道树上创作的五六幅画作,仅一天时间就被城管部门要求清除,理由是 “未提前申请报备,违反市容管理规定”。
这起看似普通的 “街头绘画风波”,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短短三天,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3.8 亿,网友争论不休:有人力挺苗苗,认为 “公益创作美化城市,不该一禁了之”;也有人支持城管,强调 “无规矩不成方圆,随意涂鸦确实破坏市容”;还有人提出疑问,“难道就没有既能保留创作,又不违反规定的办法吗?”
当 “民间艺术热情” 撞上 “城市管理规定”,当 “关公文化宣传” 遭遇 “市容整洁要求”,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一个画家与城管的矛盾,更是当代城市治理中 “刚性规定” 与 “柔性需求” 的深层博弈。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可能在某天遇到类似的困惑 —— 我们的城市,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些充满温度的 “民间创作”?
事件还原:从公益创作到责令涂掉,48 小时里的反转与争议
1. 初衷:用画笔宣传家乡,关公像亮相行道树
“运城是关公故里,我想通过绘画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文化。” 苗苗是土生土长的运城人,从事绘画行业多年,一直想为家乡文旅宣传做点实事。11 月 19 日,她路过市中心解放南路时,看到路边行道树树干光秃秃的,便萌生了在树上作画的想法。
“这些树的树干粗细均匀,表面平整,特别适合做‘天然画布’。” 苗苗说,她选择了关公像、运城盐湖、鹳雀楼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元素作为创作主题,一来能美化街道,二来能向外地游客展示运城文化,完全是无偿的公益行为。
11 月 19 日至 20 日,苗苗连续两天带着颜料、画笔来到街头创作。她小心翼翼地在树干上勾勒线条、填充色彩,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称赞 “这样的树比光秃秃的好看多了”。短短两天,五六幅生动的画作就出现在行道树上,其中一幅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的画像,更是引得不少市民驻足打卡。
2. 转折:城管上门要求涂掉,理由是 “未报备影响市容”
11 月 20 日下午,正当苗苗准备创作第七幅画时,几名城管执法人员来到现场,告知她 “在树上作画属于违规行为,必须立即停止并将已完成的画作涂掉”。
“当时我特别惊讶,赶紧解释这是公益创作,不是乱涂乱画。” 苗苗回忆,她向城管人员说明创作初衷是宣传运城文旅,但对方表示 “不管是什么目的,未经审批就在公共设施上绘画,都违反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管人员还强调,“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随意在树上画画,城市岂不乱套了?”
为了不与城管发生冲突,苗苗只能无奈答应涂掉画作。当天傍晚,她买来白色颜料,一点点将精心创作的关公像、盐湖风景等画作覆盖。看着树干重新变得 “光秃秃”,不少围观市民惋惜不已:“这么好看的画,涂掉太可惜了”“就算要审批,能不能先保留画作,等批下来再调整?”
3. 回应:文旅局欢迎合作,城管强调 “规矩不能破”
事件引发关注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运城市相关部门,各方态度截然不同。
运城市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非常欢迎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运城文旅和关公文化,如果这位画家有合作意向,在取得相关部门审批后,我们可以为她提供合适的创作地点,比如文旅景区、特色街区等,让她的作品更好地发挥宣传作用。” 苗苗也回应称,“如果文旅局邀请,我很乐意继续为家乡创作。”
而运城市城管部门在接受市民服务热线反馈时则明确表示,“目前没有私人在城区随意绘画的规定,城市美化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如果确实有绘画需求,必须提前向城管、园林等部门申请,获批后才能在指定区域创作,私自绘画肯定要被制止。”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和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良善也从法律角度给出解读,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一切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苗苗未经审批在树上作画,确实违反了相关规定,城管部门责令其涂掉画作的行为合法合规。
深度剖析:行道树绘画风波背后,三个值得深思的城市治理问题
1. 问题一:城市管理 “一刀切”,是否忽视了 “人文温度”?
苗苗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 “民间创作遇阻” 的事件时有发生:西安小伙在街头用粉笔绘制传统文化图案被劝离;杭州志愿者在社区围墙手绘公益宣传画被要求整改;成都画家在老旧小区楼道画卡通壁画,却因 “未审批” 面临清除。
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问题:部分城市管理存在 “重规定、轻人情” 的 “一刀切” 现象。城管部门在执法时,往往只看到 “是否违规”,却忽视了创作的 “公益属性” 和 “文化价值”;只强调 “市容整洁”,却忽略了市民对 “城市美感” 的多样化需求。
“城市管理不能只靠‘禁止’,更要学会‘引导’。”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指出,行道树绘画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市容,但如果能合理规范,完全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 “加分项”。比如,选择非主干道的树木作为创作区域,限定创作主题(如当地文化、公益宣传),定期对画作进行维护更新,既能满足民间创作热情,又能为城市增添特色。
2. 问题二:审批流程 “门槛高、效率低”,是否成了 “创作拦路虎”?
不少网友质疑,“不是不想审批,而是不知道该找谁审批,审批流程太复杂”。苗苗也坦言,“我之前确实没考虑到要审批,主要是不知道向哪个部门申请,也不清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城市对于 “街头绘画” 的审批流程并不明确。以运城为例,要在行道树上作画,可能需要经过城管、园林、文旅等多个部门审批,涉及 “树木安全性评估”“画作内容审核”“后期维护方案” 等多个环节,不仅流程繁琐,审批周期也可能长达 1-2 个月。
“对于个人公益创作来说,这样的审批成本太高了。” 一位从事街头艺术的创作者表示,“我们只是想利用业余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要是为了一幅画跑多个部门、等一两个月,很多人可能就放弃了。” 这种 “高门槛、低效率” 的审批机制,无形中扼杀了民间创作的积极性。
3. 问题三:城市 “美观” 与 “文化” 的定义,到底该由谁来决定?
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其实是 “城市美观的标准是什么”。城管部门认为 “统一整洁就是美”,所以要制止 “随意涂鸦”;苗苗和支持她的市民认为 “有文化、有特色才是美”,所以觉得画作不该被涂掉。
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美观的标准早已不再是 “千城一面” 的整洁,而是 “多元包容” 的特色。北京的胡同涂鸦、上海的老建筑壁画、重庆的防空洞彩绘,这些充满个性的创作,不仅没有破坏市容,反而成了城市的 “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文旅发展。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美观的标准应该由市民共同决定。” 社会学专家表示,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建立 “公众参与机制”,比如通过线上投票、社区座谈等方式,收集市民对 “街头创作” 的意见,确定哪些区域可以创作、哪些主题更受欢迎,让城市治理更贴合市民需求。
实用指南:街头创作如何合规?城市管理如何优化?这份指南请收好
1. 对创作者:3 步走,让你的作品合法 “亮相”
第一步:明确审批部门和流程。首先咨询当地城管部门或政务服务热线(如 12345),了解街头创作的审批主体、所需材料(如身份证明、创作方案、安全评估报告等)和审批周期,避免 “盲目创作”。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创作地点和主题。优先选择文旅景区、特色商业街区、社区公共空间等 “允许创作” 的区域,主题尽量贴近当地文化、公益宣传(如反诈、环保、传统文化等),更容易获得审批通过。
第三步:主动沟通,寻求合作。可以联系当地文旅局、街道办或社区居委会,说明创作初衷和公益属性,争取获得官方支持。比如,苗苗可以与运城文旅局合作,在关公故里景区内的树木或墙体上创作,既合规又能更好地宣传文化。
2. 对城市管理部门:3 点优化,让治理更有 “温度”
优化审批流程,降低 “创作门槛”。针对个人公益创作,简化审批环节,比如实行 “一窗受理”,由一个部门统一协调城管、园林等多个单位;缩短审批周期,对于简单的小型创作,争取 3-5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划定 “允许创作区域”,提供 “创作空间”。在城市中选择部分非核心区域(如次干道、社区广场、老旧小区),划定 “街头创作区”,明确创作规则(如尺寸、主题、维护要求),让创作者有 “合法舞台”。
建立 “动态监管机制”,而非 “一禁了之”。对于未经审批但 “主题积极、不破坏设施” 的创作,先通知创作者补正审批手续,而非直接清除;定期对街头创作进行检查,对破损、褪色的画作,引导创作者及时更新维护。
3. 对市民:2 个行动,为城市 “美好” 出份力
积极参与城市治理。通过政务平台、社区反馈等渠道,向管理部门提出对 “街头创作” 的意见和建议,比如 “希望哪个区域增加创作”“喜欢什么主题的作品”,让城市治理更贴合需求。
监督不良创作行为。对于低俗、破坏公共设施的 “乱涂乱画”,及时向城管部门举报;对于合规的公益创作,给予支持和鼓励,比如拍照宣传、文明观赏,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延伸思考:从 “行道树绘画” 看城市治理的 “破局之道”
1. 理念转变:从 “管理” 到 “服务”,让城市更有 “人情味”
城市治理的核心是 “为人服务”,而不是 “为规矩服务”。对于街头创作这类 “民间需求”,管理部门不能只盯着 “是否违规”,更要思考 “如何满足”。比如,西安建立了 “街头艺术表演备案制”,艺人只需提前备案就能在指定区域表演;杭州推出 “社区壁画计划”,由政府提供颜料和场地,邀请居民共同参与创作。这些做法既规范了行为,又满足了市民需求,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
2. 文化赋能:让民间创作成为 “城市名片”
街头创作是城市文化的 “活载体”,能让城市更有特色和记忆点。运城作为关公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引导民间创作者围绕 “关公文化”“盐湖文化” 进行合规创作,比如在行道树、围墙、公交站台等地方绘制相关主题作品,不仅能美化城市,还能提升文旅吸引力。就像云南大理的 “扎染小镇”,通过家家户户的扎染壁画,成了知名的旅游景点,既带动了经济,又传承了文化。
3. 科技助力: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率
随着科技发展,城市管理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比如,开发 “街头创作审批 APP”,创作者在线提交申请材料,各部门在线协同审批,实现 “一次都不用跑”;利用 AI 监控系统,自动识别 “违规涂鸦” 和 “合规创作”,减少人工巡查成本;建立 “街头创作数据库”,对优秀作品进行收录和宣传,让更多好作品被看见。
结语:城市不是 “冰冷的容器”,而是 “有温度的家园”
苗苗涂掉的是树干上的关公像,但抹不去的是市民对城市文化的热情。这场行道树绘画风波,给所有城市管理者提了个醒:城市治理不该是 “冷冰冰的规定”,而该是 “有温度的服务”;不该是 “一刀切的禁止”,而该是 “多维度的引导”。
我们期待看到,未来有更多城市能打破 “条条框框” 的束缚,为民间创作提供更多 “合法舞台”;期待看到,行道树上的关公像不再被轻易涂掉,而是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 “亮丽名片”;更期待看到,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能感受到 “我的城市我做主” 的归属感,让城市真正成为 “有温度、有特色、有活力” 的家园。
毕竟,城市的美好,不仅在于整洁的街道、高楼大厦,更在于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那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惊喜。
#运城女画家树画被涂 #城市治理 #街头艺术 #关公文化宣传 #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