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云南旅居人数暴增 51% 393 万人扎进山水之间 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重启正在发生

一、从“游客”到“居民”:他们想留下来最新官方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9 月,云南旅居人数已达 393.47 万,比去年
一、从“游客”到“居民”:他们想留下来

最新官方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9 月,云南旅居人数已达 393.47 万,比去年同期猛增 51.5%,提前超过了 2024 年全年的总量。这意味着,越来越多人,不是去云南“玩一趟”,而是“住一阵”。

他们背着电脑而不是相机,租下民宿而不是酒店。在大理,有人一边远程办公,一边帮民宿主人煮咖啡;在普洱茶山,程序员老周白天采茶、晚上写代码;在昆明,有父母带着孩子边读书边旅居。

“现在去云南,主要是换个活法。”老周笑说。这种“沉浸式生活”,让云南成了许多人重新呼吸的地方。

截至 8 月底,全省已有 600 多个自然村加入旅居产业,1 万多栋闲置老屋被改造成民宿、书屋、工作室。在怒江的丙中洛,八成旅居者选择远程办公;在大理周城村,想学扎染的年轻人得提前预约。用更低的房租,换更高的生活体感——这成了许多人心里的共同算盘。

二、从“卖特产”到“卖体验”:乡村经济变聪明了

旅居潮没有让云南变成新的“网红打卡地”,反而催生出一条更有温度的产业链。

以普洱为例,过去茶农靠卖毛料茶维生,一斤 80 元;现在邀请旅居者体验采茶、制茶,讲茶文化,定制茶能卖到 800 元。十倍的价格差,来自故事和体验的附加值。

西双版纳的“三曼村”,把傣族老房子改造成艺术民宿。村民变身管理员、咖啡师,去年旅居业态营业额突破百万。最特别的是“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的合作模式,收益能落到每家每户。过去“藏在深山”的文化,也开始发光:布朗族火塘夜谈、哈尼梯田制茶、傈僳木屋建造,都成了“可以卖的文化体验”。

三、从“打工外出”到“返乡创业”:人开始往山里走

旅居者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

“阿土家民宿”的老板阿土,原本在深圳电子厂上班。看到家乡修了公路、游客渐多,他辞职回乡改造老屋,如今带动十几户村民一起做民宿。旺季时月收入超三万。

据云南人社部门数据,随着《青年返乡创业三年行动》推进,越来越多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他们懂短视频、会网络推广,把乡村资源和城市需求对接起来。

在版纳,95 后姑娘小玉把傣族菜做成“体验课”,通过直播招生,每月接待学员两百多人。“以前觉得家乡太土,现在才明白,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本色。”她说。

四、结语:这场“双向奔赴”,改写了城乡的关系

393 万人走进云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重新定义生活方式。乡村借此焕新,不靠滤镜,而靠真实的资源被重新看见。

当城市人发现“工作也能在山里完成”,当村民学会“文化能变成财富”,城乡之间那道看不见的界限,正在被打通。

云南没有改变世界,但它正在悄悄改变那 393 万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