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难怪萧远山比萧峰还猛,你看他师父是谁?那人是名留青史的大英雄

《天龙八部》中的各种悲剧都是源于“三十年前”的雁门关惨案,而在那场大战中,辽国皇后属珊大帐亲军总教头萧远山无疑是绝对的主

《天龙八部》中的各种悲剧都是源于“三十年前”的雁门关惨案,而在那场大战中,辽国皇后属珊大帐亲军总教头萧远山无疑是绝对的主角,他以一人之力挫败中原群雄,那操作简直惊为天人。

哪怕是后来作为主角登场的萧峰,也不及他亲爹那般疯狂。

所以萧远山凭什么这么强?传他武功的那位汉人师父,究竟是谁?

一、战神父子

萧峰作为主角,自然是得到了最多的偏爱,因此他每一次与人交手,都能得胜而归。

(萧远山、将军剧照)

比如聚贤庄一战,他面对中原群雄的围攻,就表现得如同疯了的猛虎一般,只将那些人当成猎物,一个个撕碎,在场群雄见他那般疯狂的姿态,也不禁心生怯意,只想逃离现场。

而萧峰强大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

当年他被汪剑通和玄慈救下,继而被送去乔三槐夫妇家寄养,但他们也不是纯粹当甩手掌柜,后来少林派的玄苦大师就肩负起传他武功的重任,传了他不少少林绝学。

只可惜金庸没有将他随玄苦习武的这段经历完整地写出来,以至于后来萧峰明明没练过内功,却有不输段誉、虚竹的内力,且不知当年玄苦是否早已将那《易筋经》传给了他。

不过无论玄苦传给萧峰的是什么武功,至少后来“剑髯”汪剑通又传了萧峰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可以说萧峰变得如此强大,是有据可循的,任谁将少林、丐帮的绝学集于一身,都理应成为当世绝顶高手。

而其父萧远山则不同。

萧远山用的是哪一路武功?

着实看不出,当年他与中原群雄一战时,金庸除了提到他的出招极其迅猛之外,其实并没有写明具体是何门何派的武功。

(萧远山剧照)

直至智光大师提到他的绝笔遗书,读者才知道他的武功是源自一位汉人师父。

说是:“这一行字说道:‘峰儿周岁,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盗……’萧峰听到这里,心中更是一酸,听智光继续说道:‘……事出仓促,妻儿为盗所害,余亦不欲再活人世。余授业恩师乃南朝汉人,余在师前曾立誓不与汉人为敌,更不杀汉人,岂知今日一杀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无面目以见恩师矣。萧远山绝笔。’”

所以那个时代还有哪个汉人能教出如此犀利的徒儿?

不妨结合萧远山后来的经历来分析。

二、萧远山与扫地僧

萧远山再次登场,就是在三十年后的少室山大战之时了。

他在玄慈面前,还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可后来见了扫地僧,瞬间就哑火了。

那扫地僧不过是在他面前说了一段关于“武学障”的解释,萧远山就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杀妻之仇也不要报了,此时只想遁入空门,随扫地僧修行。

凭什么?

莫不是因为扫地僧除了提到“武学障”之外,还提到了别的什么,才让萧远山瞬间服软?

(扫地僧剧照)

或许是一个名字,一个让萧远山不得不低头的名字,是的,他师父的名字。

或许扫地僧早已看穿萧远山的武功路数,那些招式在他看来,都与他曾经的一位故人十分相似,因此他断定萧远山就是他那故人的弟子,才格外关注萧远山。

所以那故人是谁?

扫地僧本人又是谁?

若你结合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提到的一段设定,或许就能理解了。

三、名留青史的大英雄

有人可能要说了,《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与《笑傲江湖》有什么关系?

如果他们只是两部独立的武侠小说,那自然是没什么关系,可金庸在新修版中早已打通各部作品之间的关联。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任我行提到吸星大法时,就说过这么一句:“任我行喝了一口酒,说道:“我这门神功,始创者是北宋年间的‘逍遥派’,后来分为‘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两门。修习北冥神功的是大理段氏。”

这里就足以证明《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是处于同一个世界观里的。

(桃谷六仙剧照)

而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借桃谷六仙提到的两位前辈高人,或许就是扫地僧与萧远山的那位汉人师父。

你且看这段对话:“却听得另一人道:‘天下姓杨的将军甚多,怎么一定是杨再兴?说不定是后山金刀杨老令公,又说不定是杨六郎、杨七郎?’又有一人道:‘单是杨家将,也未必是杨令公、杨六郎、杨七郎,或许是杨宗保、杨文广呢?’另一人道:‘为什么不能是杨四郎?’先一人道:‘杨四郎投降番邦,决不会起一座庙来供他。’另一人道:‘你讥刺我排行第四,就会投降番邦,是不是?’先一人道:‘你排行第四,跟杨四郎有甚相干?’另一人道:‘你排行第五,杨五郎五台山出家,你又为什么不去做和尚?’”

他们这番对话就证明了一件事,杨家将是客观存在于金庸武侠世界观里的。

若无意外的话,那扫地僧就是出家为僧的杨五郎,因为他是先在五台山出家,后归隐少林寺,因此少林寺中无一人认得他。

而他一眼就看出萧远山所使用的武功是源自当年他那哥哥杨四郎的绝技,他便在暗中观察萧远山,察觉这人并非无药可救,便有心将其点化。

(杨家将剧照)

他在藏经阁中,表面是在说那“武学障”的观点,其实暗中早已在萧远山耳边说了一句:“你师父是杨四郎,我俗名杨五郎,莫要忘了师父的教诲,回头是岸。”

也正因为如此,萧远山才会瞬间决定拜师扫地僧。

如此一来,诸如“萧远山的汉人师父是谁”“扫地僧为何能轻松点化萧远山”等问题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评论列表

明驼千里
明驼千里 6
2025-09-28 17:54
这种解释最合理,金庸也会同意的![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