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壮阔征程中,总有一些灵魂如恒星般持久闪耀,既照亮科学的未知疆域,也温暖着民族的精神家园。杨振宁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他以103载的生命旅程,在现代物理学殿堂镌刻下不朽印记,用赤子之心书写了跨越国界的家国传奇。从清华园的少年意气到斯德哥尔摩的荣耀时刻,从规范场论的奠基之作到归根园的育人情怀,他的一生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交织着科学突破与民族复兴的时代篇章。

启蒙与求索:烽火中的学术根基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杨武之作为中国早期留美数学博士,将"有生应感国恩宏"的信念深深植入儿子心中。1929年,随父迁居清华园的杨振宁进入成志学校就读,八年的清华岁月里,他在荷塘月色与图书馆的光影中启蒙心智,父亲书房里的数理典籍成为他最早的科学向导。这段时光孕育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最初好奇,也埋下了与清华终身结缘的种子。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打破了校园宁静,杨振宁随家人辗转千里抵达昆明,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这座"烽火中的最高学府",他师从吴大猷、王竹溪等学术大师,在铁皮屋顶的教室和煤油灯照亮的宿舍里潜心钻研。联大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滋养了他的思辨能力,1942年,他以论文《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毕业,随后进入清华研究院深造,1944年凭借《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理学硕士学位。这段在战乱中淬炼的求学经历,塑造了他"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格言,成为其一生学术追求的底色。
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杨振宁远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氢弹之父"泰勒教授。在这所物理学大师云集的学府,他与费米教授交往密切,深受其注重实验与理论结合的科学思想影响。1948年,他以《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一文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费米与泰勒的推荐下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此迈入世界物理学研究的核心舞台。

破壁与奠基:重塑物理世界的认知图景
普林斯顿的十五年,是杨振宁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他以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完成了对现代物理学的结构性贡献。1954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一被后世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成果,开创性地拓展了电磁学的规范不变性概念,为统一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框架。当时的物理学界尚未意识到这一理论的深远价值,但历史最终证明,它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列为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基石,直接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催生了后续多个诺贝尔奖成果。
1956年,面对困扰学界的"θ-τ之谜"——两种质量、寿命完全相同的粒子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对称性,杨振宁与李政道大胆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这一挑战传统物理学认知的观点,最初遭到诸多权威学者的质疑与反对,但他们顶住压力,设计出实验验证方案。1957年,吴健雄团队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被奥本海默誉为"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同年12月,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奖台,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在获奖致辞中,杨振宁深情坦言:"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
1966年,杨振宁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1967年,他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后与巴克斯特提出的相关方程合称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一成果开辟了统计物理与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更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从粒子物理到场论,从统计物理到凝聚态物理,杨振宁的研究横跨多个领域,正如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他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搭桥与归根:赤子之心照归途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这首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歌谣,成为杨振宁一生家国情怀的写照。尽管身居海外半个多世纪,他的办公室始终挂着清华园的照片,书架上摆着父亲手写的诗集,对祖国的牵挂从未停歇。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杨振宁便冲破阻碍回国访问,成为首位访华的知名华裔科学家。在北京,他见到挚友邓稼先,当得知中国原子弹完全自力更生研制而成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返美后,他在多所大学演讲介绍中国情况,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972年,杨振宁再次回国,向周恩来总理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这一建议对中国恢复和加强基础研究起到关键作用。1977年,他牵头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积极推动中美邦交正常化。1979年,他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明确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呼吁华人华侨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此后数十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1980年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1980年代起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设立理论物理研究机构;1992年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1997年起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力主发展自由电子激光,为中国相关重大科学工程作出历史性贡献。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立志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99年,他正式出任清华大学教授,从此把主要精力投入祖国的科教事业。2003年,离开祖国58年的杨振宁搬回北京,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以"东篱归根翁"自勉。他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亲自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对每一位招聘候选人的学术背景都仔细研判。即便八十高龄,他仍坚持为清华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在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里,潜心研究、指导学生。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完成了"一生走了一个大圈"的归根之旅。2021年,他将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手稿、影像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资料室"。在同年的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他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讲话,深情追忆与邓稼先的友谊,诠释了一代科学家的家国担当。直到百岁高龄,他仍对科学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在夫人翁帆眼中,"他对未知的探求欲从未消减"。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张文裕(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
回响与不朽:科学与精神的双重遗产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消息传来,全球学界与华人社会同声哀悼,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科学上的旷世成就,更因为他用一生诠释了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融合。
杨振宁的科学遗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至今仍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核心基础,持续滋养着当代物理学研究;"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打破了科学认知的思维定式,彰显了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学品格;"杨-巴克斯特方程"则在物理与数学的交叉领域不断催生新的突破。诺奖得主丁肇中曾感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更深远的遗产,在于他对中国科学界的精神激励。"杨先生的成就让我们相信,中国人也能做世界顶尖的科学。"潘建伟院士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心声。他"宁拙毋巧"的治学态度、终身求索的科学热情、心怀家国的赤子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他的擘画下,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基础研究机构,他募集资金资助的学者,许多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清华园的少年到物理学的巨擘,从跨洋搭桥的使者到归根奉献的园丁,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探索的一生,是家国情怀的一生,更是文明对话的一生。他将中国文化的底蕴与西方科学的精神完美融合,用百年人生证明:科学真理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探索宇宙的征程无穷尽,但人类对真理与美好的追求永恒。
如今,这位科学巨匠虽已归航,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与精神光芒,必将继续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温暖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正如他曾说:"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这份贡献,早已超越科学本身,成为镌刻在时代长河中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