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布2025年度“王选奖”获奖名单,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可控)董事长、总裁聂华荣膺该奖,以表彰其高端计算与国产服务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突出贡献。作为中国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这不仅是对聂华个人的高度肯定,更被广泛解读为中国信创产业从“可用、能用”阶段,逐步跃迁到“好用、高效用”的关键拐点。

要理解聂华获奖与中国信创产业的深层联系,需回到产业的原点与发展逻辑。中国信创产业并非从一开始就站在高处,而是经历了多轮危机压迫下的自我突围。而聂华此前在高端计算机项目的经历,以及其后创立中科可控,恰好映射出这种“被迫求生、逐步体系化”的成长轨迹。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在做一条产业链能否自我进化的事。”聂华在采访中如此概括中科可控的定位和目标。
事实是,从曙光超级计算机项目,到中科可控的创立,他亲历了中国高端计算从“追赶者”到“体系构建者”的全过程。
早期的中科可控面临资源匮乏、生态缺位的“两重困境”,但正是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下,中科可控逐步形成了“在核心技术上必须有自己声音”的企业基因,而这也是其后来持续技术攻关、敢于定义标准的底气所在。
如今,中科可控已建成12个专业实验室及江苏省C86服务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完整的设计、验证、测试体系,产品质量达99.99999%,不仅实现了从芯片、主板、固件到基础软件的全链路自主攻关,更牵头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行业标准的制定,成为信创产业链的关键“支点”。
对此,聂华在内部反复强调,中科可控的发展逻辑不是“被动补位”,而是“主动造生态”。在他看来,过去的国产化更多停留在“有没有”,而如今必须转向“好不好用”,而这也正好印证了信创产业当前所处的从“能造”向“能用好”的拐点。
好用、高效用,SUMA重塑“算力心脏”如果说上述的“从生存到体系”是中科可控如何在信创产业中夯实根基、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那么接下来的挑战,就是让这套体系真正“跑起来”、“用起来”。
体系之上是体验,标准之后是应用。只有当国产算力在性能、易用性与可靠性上全面提升,中国的信创体系才能被市场和用户真正接纳。就像聂华在采访中所言,可用只是底线,好用才是拐点。
基于此,中科可控正在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与架构创新,重塑外界对国产算力平台的认知。这之中,SUMA代表的安全(Security)、易用(Usability)、全能(Multipurpose)、可靠(Availability)的理念,则是其重塑“算力心脏”的核心逻辑。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什么营销口号,而是中科可控内部研发流程的技术准则。
事实是,从芯片级“根信任”出发,中科可控的C86系列服务器采用国产CPU与自主BIOS、BMC固件,实现了从主板到固件的全栈可控;在系统层面,与主流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实现了深度适配,开箱即用,大幅降低了运维复杂度与技术门槛。
对此,聂华在受访时透露,中科可控内部把“易用性”提升放在与“安全性”同等重要的位置。“信创不是堆料比拼,而是让用户在国产系统下也能享受到与国际产品同等的效率体验。只有‘高效用’,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聂华补充道。
但“好用”不仅是软件层面的体验,更要有硬件层面的支撑。只有把可靠性、稳定性做到极致,用户才能真正感受到“可依赖”的国产算力,而这正是中科可控坚持智能制造体系化建设的原因。目前,中科可控的高端产线实现了95%自动化率与100%在线检测率,每90秒就能组装出一台高端整机,确保“万台如一”的品质一致性。而在二期AI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后,年产能将从50万台提升至100万台,成为国内首条高端服务器智能制造的标杆产线。对此,聂华表示:“我们希望这条产线不仅生产服务器,更生产信心。”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经过多年的大规模验证,中科可控服务器已在党政、金融、电力、通信、能源等“2+8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实现稳定运行。
例如在金融行业核心交易系统中,其承担着高并发、低延迟任务;在党政领域,它支撑着数据安全与协同办公;在AI与科研领域,它则成为智算中心的重要节点。
对此,聂华认为,这些“真实场景的验证”,才是衡量信创产品成熟度的唯一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可控C86架构在AI训练、云计算与高端计算场景中的性能,已比肩国际主流品牌。而在昆山智算中心和多个地方产业智算节点,中科可控设备长期承载AI大模型训练任务,展现出高可用、高稳定的“算力心脏”角色。
链主思维造生态,信创的中国式突围如上述,当产品的“好用、高效用”逐步被真实的场景所验证,信创产业的竞争也随之进入新的维度,即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体系间的协同共生,并关系着能否在进入“主导”阶段后真正行稳致远,这一点上,聂华的“系统思维”显得尤为关键。
“没有生态,就没有产业。”在多次公开演讲与采访中,聂华始终强调这句话。信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只是产品性能,而是生态协同共生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聂华的获奖,不仅代表技术贡献,更象征着其在推动信创生态体系构建上的引领作用。
落实到中科可控的布局,生态不再是附属品,而是与技术并行的“第二曲线”。中科可控一方面牵头或参与了多项整机行业标准和测试规范,推动形成可复用、可迁移的兼容性标准;另一方面,主动携手超千家国产软件厂商(ISV),完成了全场景适配,打造了“云边端智安网”生态矩阵。而正是这种从底层架构到上层应用的系统适配,使信创服务器首次具备了批量化、规模化的商业成熟度。
更关键的是,中科可控在信创链条中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已从“供应方”转变为“链主”,即不仅为整机厂提供核心主板与技术方案,更通过开放合作模式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在采访中,聂华提到:“生态协同不是竞争,是共建,我们的目标是让整个国产计算体系都能‘好用’。”
基于此,目前中科可控从元器件、核心部件、系统再到整机,全链路100% 国产,并带动百余家上下游企业实现技术突破。这种“强链补链”的纵深实践,让信创产业具备了前所未有的韧性与活力。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科可控已成为昆山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链主企业,推动形成了以服务器制造为核心的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而2025年中科可控新一代AI产业化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强化昆山在全国算力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对此,聂华将这一过程称为“算力的中国式突围”,即它既不是封闭竞争,也不是盲目扩张,而是通过技术信任与产业协同实现的生态体系成长。

提及面向信创产业未来的竞争,聂华认为,其不再是成本和参数的比拼,而是“系统能力”的竞争,“降成本是竞略,增价值才是竞优”。而正是这种“竞优”思维,使中科可控能够从容面对复杂环境下的国际竞争,也为整个信创产业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参照标准。
写在最后综上,我们认为,聂华荣获“CCF王选奖”,是对其“技术信仰者”与“务实企业家”双重角色的高度认可,而正是这种双重角色,在全球算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让中科可控的实践为中国的信创体系提供了一种以自主技术为根、以制造智能化为基、以生态协同为翼的成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