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才知道,重阳节竟然是四节合一

别再以为重阳节只是 “敬老日” 了!这个流传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四节合一。先说最古老的身份 —— 祭祖节。早在战国《吕

别再以为重阳节只是 “敬老日” 了!

这个流传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四节合一。

先说最古老的身份 —— 祭祖节。

早在战国《吕氏春秋・季秋纪》就记载,九月丰收后要 “大飨帝,尝牺牲”,

祭祀上天和祖先谢恩。它和春节、清明、端午并列我国四大祭祖节日,可不是随便排的,

古代靠天吃饭,秋天收成年景定生死,祭祖既是 “报本思源”,也是求来年丰收的实在诉求。

直到今天,南方不少村落还保留着重阳 “献麻糍”“烧纸钱” 的祭祖仪式,

老人们说这是 “给祖宗送秋粮”。

第二个身份是登高节,顺带解锁 “茱萸节” 隐藏款。

最初登高可不是闲情逸致,南朝《续齐谐记》里有段硬核典故:

汝南人桓景听道士说九月九家有灾,得带茱萸囊登高、饮菊花酒避祸,回家后果然见牲畜全死,家人因外出躲过一劫。

说白了,古人把登高当 “避险大招”,茱萸就是 “古代防疫包”,

它气味辛辣能驱虫,佩在身上相当于天然消毒剂。

到了唐代这习俗变时髦了,王维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东晋还出了 “龙山落帽” 的名场面:

桓温宴客时风吹落孟嘉的帽子,人家从容写文辩解,成了文人登高的风雅范本。

第三个身份菊花节,把秋日浪漫拉满。

“无菊不重阳” 的说法不是空话,曹丕早就在《九日与钟繇书》里夸菊花 “纷然独荣” 能 “辅体延年”。

最妙的是陶渊明的故事:某年重阳他没钱买酒,正对着菊花发愁,江州刺史王弘突然送酒来,两人对花痛饮大醉。

这典故成了文人标配,李白 “笑酌黄花菊”、岑参 “无人送酒来” 都在蹭热度。

古人喝的菊花酒也有讲究,得趁菊花盛开时采茎叶混黍米酿,等来年重阳才开封,堪称 “慢工出的长寿酒”。

第四个身份敬老节,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嫁接。

1989 年我国正式定九月九为 “老人节”,2012 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把它写进法律。

这可不是凭空设定 ——“九” 是最大阳数,“九九” 谐音 “久久”,本就藏着长寿寓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重阳 “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的记载,

老辈说 “重阳给老人送糕,要插五彩旗”,糕谐音 “高”,旗象征吉祥,都是盼长辈步步高、福寿长的心意。

从战国的祭祖祈福,到唐代的登高赏菊,再到如今的孝亲敬老,重阳节的四个身份从来不是割裂的。

插茱萸的辟邪愿望里藏着对长辈的牵挂,饮菊花酒的闲情中连着对祖先的感恩。

现在不少年轻人觉得这些习俗老套,可想想:

带老人登一次山,不就是把 “登高避灾” 变成了陪伴;

送一盒重阳糕,就是把 “祈寿” 化作了实在关怀。

老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藏在生活里的温暖密码。

这个重阳,不妨陪长辈插枝茱萸、尝块糕,讲讲桓景避灾、陶公醉酒的故事,

这些代代相传的细节,才是重阳节真正的 “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