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蜀道新韵:一场影像与千年文明的“双向对话”

作者:孟心金秋十月,艺术之花在川渝两地璀璨绽放。值此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盛大举行之际,四川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

作者:孟心

金秋十月,艺术之花在川渝两地璀璨绽放。值此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盛大举行之际,四川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讲好蜀道故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在成都天府影像艺术中心首展。首展正是对艺术节“千年巴蜀文明与全球艺术语言深度对话”主旨的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区域性实践。本次展览由四川传媒学院联合多家专业机构共同呈现,通过“自然奇观”“人文印记”与“古今交响”三大篇章的层层推进,以130余幅影像作品构建起光与影的现代叙事框架。展览不仅完成了对蜀道文化遗产的视觉考古,更致力于推动其从地理奇观向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的创造性转化,为巴蜀文脉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澎湃的艺术活力。

当古蜀道的千年回响遇见当代影像的视觉诗学,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蜀道新韵”摄影展中悄然上演。“蜀道新韵”摄影展以时间为轴,不仅铺陈出一条古老道路的视觉叙事,更实现了传统文脉与当代艺术语汇的深度融合。在影像的激活下,这场展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从“历史叙事”到“当代精神”的创造性升华。

一、古今交响:从视觉重构到精神共鸣

展览最动人的,莫过于古今蜀道在影像中形成的创造性对话。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时空并置,而是实现了从形式到精神的深度共鸣。《古今之路》系列让斑驳的古道石阶与现代机场跑道在同一画面中相遇,传统与现代不再是割裂的时空片段,而是同一文化基因的不同表达。这种视觉上的“通感”,恰如川剧变脸与街舞的节奏共鸣,实现了艺术语言的跨时空对接。

《崖龛与桥影》千佛崖  杨静 2024

展览的精神升华,在于它将历史的“静观”转化为与时代的“对话”。正如其中一幅作品所示:千佛崖的古佛沉静地嵌入崖壁,与江面上舒展的现代桥梁静默对望。石上的沧桑肌理与桥的流畅银练,共同构成一个新的时空坐标。在此,观众感受到的不再是“蜀道难”的慨叹,而是“天堑变通途”后,巴蜀文明那份既扎根于深厚传统、又从容面向未来的开放与自信。这一视觉对望,因而成为文化精神嬗变的最佳注脚。它生动诠释了巴蜀文化从古道艰辛到当代通途的内核蜕变,赋予历史叙事以深刻的当代共鸣。

二、媒介赋能:从影像记录到感官觉醒

作为一场摄影展,“蜀道新韵”的成功之处在于超越了传统的展示逻辑,让媒介本身成为了表达的延伸。

在展厅的过渡空间,古柏影像印制于半透明纱布上,光影交错间,画面仿佛被赋予了呼吸。这种设计已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一种触觉的隐喻——让观众得以“触摸”时间的质感。与之呼应的,是十五位教师共创的宣纸路线图,最传统的材料与最当代的表达在此相遇,创造出可感知的文化场域。

展览中的媒介实验,旨在构建一个古今对话的时空剧场。当AIGC技术制作的短片《蜀道》在展厅大屏上生动再现历史时,它便赋予了一段尘封的往事以澎湃的叙事动力。技术在此扮演的,已不仅是“复原者”的角色,更是整个剧场的“导演”;它通过动态的视觉语言,重塑了我们对历史的感知方式,让千年的文明历程得以与当代精神同频共振。这些媒介实验实现了从“观看”到“体验”的传播转型,让影像突破二维限制,进入与观众身体、感官深度互动的层面,展现出蜀道文化传播的崭新可能。

三、多元共创:从权威解读到集体叙事

“蜀道新韵”摄影展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文化生产场域。56位参展艺术家的多元背景,打破了传统的专家叙事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共创生态。在教师群体的集体创作中,蜀道所串联的土地被赋予庄严形制,英烈精神凝聚为不朽的“精神通途”;而青年学生创作者则以镜头凝视烈士陵园——肃立的牌坊、“忠诚”的铭文,以及万千墓碑如卫士般的静默坚守。两代人的视角在当代语汇中交融,共同重构历史记忆,于“忠诚”的永恒主题与“精神通途”的现代诠释之间,建立起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共创机制推动蜀道文化叙事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权威走向民主。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蜀道故事的讲述者,他们以影像为媒介,共同编织出一幅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图景。

四、符号新生:从地理通道到文化基因

在展览的视觉转译中,蜀道完成了从地理概念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蜀都新枢》成都南站 黄睿2017

B厅3墙的《成都南站立交桥》作品中,太阳神鸟金饰与立体交通网络相互映照,古蜀文明的飞翔梦想与当代中国的速度追求在此完美融合。这种符号的创造性转化,让蜀道不再是冰冷的历史遗迹,而成为活态的文化基因。与之相呼应的,是《黄龙溪火龙节》等民俗影像中展现的生命律动。当古老的民俗节庆与当代摄影技术相遇,蜀道文化显示出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证明真正的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不断再创造的流动过程。

《黄龙溪火龙节》黄龙溪古镇 邹森 2024

五、结语:在双向奔赴中,开启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

“蜀道新韵”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构建了一种文化转化的典范模式:真正的创新,源于与传统的深度对话,而非决绝的背离。这场展览最成功的展示,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对话机制本身。当观众漫步展厅,道路的影像便化作连接古今的视觉桥梁。它昭示我们:文化传承的精髓,不在于凝固的固守,而在于创造性的转化;其过程,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双向的激活。

蜀道,因当代影像的诠释而重获新生;影像,也因蜀道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更具精神深度。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仍在延续,它的下一章,正由每一位走入这场“双向奔赴”的观众共同执笔。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当下,“蜀道新韵”以其生动的实践提醒我们:唯有保持并增强这种文化的对话能力,使传统与当代在相互映照中彼此成就,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激流中,永葆文明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作者简介

孟心,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