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们造得出六代机与航母,却造不出战列舰?——不是不能,是不必

“连六代机都造得出来,咋就造不出一艘战列舰?”这是这两天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调侃。今天我要为中国工业能力鸣不平,六代机跟战列

“连六代机都造得出来,咋就造不出一艘战列舰?”

这是这两天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调侃。

今天我要为中国工业能力鸣不平,六代机跟战列舰根本就是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硬塞进了一个对比框。

战列舰不是工业皇冠上的遗珠,而是被时代淘汰的“精钢盔甲”。

我们不是造不出,而是没有任何必要,就好比我们现在无人机,航母都能造了,然后有人问为什么不造一把精钢盔甲跟敌人面对面硬碰?

战列舰——得克萨斯号

答案只有一句:不需要,也不该要。

一、战列舰的“黄金时代”靠两根支柱——没了它,大厦必倾

1. 反舰导弹缺席,炮弹破甲力有限   为什么那时候战列舰厉害,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那时候的炮弹伤害有限,甲午战争时候的定远舰305毫米炮只能击穿120毫米装甲;到了二战巅峰,衣阿华的MK7 406毫米炮在23公里内可穿透508毫米装甲。换言之,只要堆够400毫米以上的装甲带,就能让绝大多数舰炮“望甲兴叹”。2. 空中力量尚未登场   战列舰辉煌的时候,鱼雷轰炸机、反舰导弹、舰载巡航导弹统统缺席。大和级能带着600毫米炮塔正面横冲直撞,是因为天空还没有能投雷、能制导、能超视距打击的“死神”。

一旦这两根支柱被抽走,战列舰便从“海上长城”沦为“浮动靶标”。

二、导弹时代:装甲越厚,反而越像“铁棺材”

现代反舰导弹动辄2-3马赫末端突防,穿甲战斗部可贯穿600-800毫米钢装甲;

更致命的是“攻顶模式”——垂直砸向甲板,那里正是战列舰最薄弱处。

就算你再把侧舷堆到1000毫米,也挡不住从头顶贯入的“匕首”或鹰击-21。

继续加厚?排水量直奔十万吨,钢材成本、燃油消耗、维护工时指数级飙升,

最后得到的是一枚“造价千亿的移动靶”。

三、航空时代:天空的猎枪专打海上的鸭子

现代航母舰载机作战半径1000公里以上,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射程再+1000公里;

轰炸机+巡航导弹组合可在2000公里外发起饱和攻击。

战列舰的406毫米炮最大射程40公里——还不够对方导弹“点火距离”的零头。

把战列舰推到40公里内开火?

它还没爬出港口,就被卫星+无侦-7+舰载预警机锁定,随后迎来的是“东风快递”与鹰击-21的问候。

四、工业与经济:造得出,也养不起

材料与工时衣

阿华级单舰用钢4.5万吨,大和级6.4万吨;

今天若复刻,需特种装甲钢、超大厚度轧板、万吨级水压机等早已停产或转行的产线,

重启成本≈重建一座中型钢厂。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2. 燃油与人力

衣阿华级满功率油耗40吨/小时,一天烧掉1000吨重油;

舰员2700人,工资+训练+维护每年吃掉一艘052D的造价。

现代海军追求“高火力、低人员、低油耗”,而战列舰是反向典型。

3. 机会成本

同样的1000亿元预算,可以造2艘电磁弹射航母+1艘055大驱+配套舰载机联队,形成1000公里级打击圈;

若拿去造1艘战列舰,得到的只是40公里射程的“超大号自行火炮

这笔账,连财务小白都算得明白。

五、战略定位:没有席位,再豪华也是“幽灵船”

现代海战核心任务:

- 对陆纵深打击(1000-2000km)

- 反舰/反导(高超音速、饱和攻击)

- 反潜/护航(核潜艇威胁)

- 电磁与信息优势(电子压制、数据链)

战列舰的406毫米炮无法发射巡航导弹,甲板面积又不足以容纳大型相控阵雷达和电磁炮,

它既当不了“导弹仓库”,也做不成“信息节点”,战略生态位彻底消失。

它出现在现代战场上唯一目的就是成为活靶子!

六、历史规律:技术迭代,没有“情怀豁免权”

中世纪骑士身披百斤精钢,仍被长弓火枪击穿;

二战重型坦克厚达200毫米,仍被攻击机灌顶。

今天再厚的侧舷装甲,也追不上导弹穿深与制导精度的指数级提升。

福建舰

战列舰就像冷兵器时代的铁浮屠——不是工匠造不出,而是战场不需要。 

评论列表

用户44xxx31
用户44xxx31 1
2025-09-23 20:10
不会真有人问这么蠢的问题吧[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