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近年来,中美在经贸、科技、地缘安全等领域的互动日益复杂,局部摩擦与战略博弈时有发生,这种紧张氛围也渗透到美国军事与战略研究圈。
近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援引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军官迈卡·尼多弗勒在《军事评论》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未来一旦中美两国爆发冲突,美军不仅要确保赢得胜利,同时还要优先保护中国港口不被摧毁。

图:美国《国家利益》的原报道
这一“未战先谋战后”的设想,看似兼顾军事与经济考量,实则暴露了美国部分人士对中美关系本质、战争不可控性及中国实力的认知偏差。
尼多弗勒在文章中给出的逻辑链条十分明确,他认为美国不可能完全战胜中国,战后这些港口还得继续投入使用,如果摧毁了,反而会影响美国的经济。
不过,尼多弗勒也不是倡导完全不打港口,而是主张“精准下手”,也就是只炸部分关键设施,让港口短期瘫痪就行,别造成永久性破坏,这样战后修一修就能用。

在他看来,这种操作能“鱼与熊掌兼得”。既能通过军事手段削弱中国的作战能力,又可避免因港口彻底损毁,而导致美国供应链“连锁崩盘”,堪称“军事打击与经济安全的平衡术”。
但稍加分析便可知,这一设想的前提本身就站不住脚。它其实是建立在“美国可完全掌控战争节奏”“中国不会强力反击”“全球供应链可由美国单方面主导”的错误认知上的。
首先,“美国可完全掌控战争节奏”“中国不会强力反击”这两点本身就非常扯淡。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早已构建起覆盖“陆海空天网”的立体防御体系,尤其是区域拒止与战略反击能力,足以打破美国“掌控战争节奏”的幻想。

图:东风26
在常规武器领域,由东风、长剑、鹰击等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巡航导弹组成的打击毛尖,不仅已经覆盖了第一岛链,更是对关岛、夏威夷等第二岛链目标形成威慑。
而在战略打击领域,中国新一代的东风61、东风5C、东风31BJ陆基机动和地下井基洲际核导弹,以及惊雷1空射远程核导弹和巨浪3潜射洲际核导弹也足以给美国本土以毁灭性的压力。
若美军敢对中国港口动手,中国完全有能力反击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同时也对美国本土的港口构成压力。届时,美国不仅无法 “保住中国港口”,甚至连自家港口的安全都将成未知数。

图:东风26实弹发射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这种“自以为是”的设想还无视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的坚定决心。中国始终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以军事手段侵犯中国核心利益。
无论是港口、岛屿还是其他领土遭到打击,都必将引起中国坚决的报复和反击,如果美国人想铤而走险,那最终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最后就是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可由美国单方面主导”更是非常的扯淡,实际上,恰恰是中国的港口对全球供应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与中国港口早已深度绑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

图:东风61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从中国买了3.73万亿元人民币的商品,从衣服到消费电子,全是美国老百姓日常离不开的东西。
以洛杉矶港为例,2024年从中国来的货轮占了它总吞吐量的42%,其中光电子产品就占了美国市场供给量的35%,要是中国核心港口真被炸瘫痪了,不出一个月,美国超市的货架就得空一半。
所以,所谓美国可以主导全球供应链根本就与现实相悖。说白了,尼多弗勒的观点其实就是典型的美国式自以为是。

图:东风5C
历史早已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是大国相处的铁律。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 40% 以上,贸易与投资关联着数百万民众的就业与福祉。
美国人与其琢磨怎么“打起来保港口”,不如多花点心思在怎么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上,这才是对两国人民、对全球经济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