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尚北道青松郡的十月本该飘着苹果香,62岁的果农金哲秀却对着空荡荡的枝头发呆。他种了三十年的苹果树,今年挂果率再降三成——这不是个例。

2025年10月14日,JTBC电视台的报道敲响警钟:受全球变暖冲击,韩国苹果适宜种植区正以每升温1℃北移81公里的速度萎缩,几十年后或将彻底消失。这颗承载着半岛农业记忆的果实,正在气候变化的风暴中走向退场。

这场苹果危机的背后,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绞杀。从自然因素看,韩国正经历“超速变暖”:1912至2017年间气温上升1.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11年以来年均温已攀升至13℃,酷暑天数年均增加0.89天,热带夜天数增加0.96天。苹果花期对温度极为敏感,2024年春季“异常暖春”导致庆尚北道苹果花提前绽放,随后的倒春寒冻坏了90%的花骨朵,直接损失超8000亿韩元;夏季高温让果实着色不均、糖分积累不足,2023年苹果批发价较2020年暴涨96%,品质却断崖式下滑。

社会因素则成为压垮产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韩国果农中65岁以上者占比超50%,年轻人不愿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农业工作,采摘季日薪涨至18万韩元(约940元人民币)仍雇不到人,部分果园果实烂在枝头。庆尚北道这个曾占全国苹果产量70%的核心产区,30年间种植面积缩水44%,仅剩2.4万公顷。
二、时光的对照:从黄金产区到生存绝境纵向回望,韩国曾是苹果生长的“理想国”。庆尚北道、忠清北道等传统产区地处温带,四季分明,冬季低温满足苹果休眠需求,春季温和利于开花坐果,秋季昼夜温差促进糖分积累。青松郡更是有三分之一农户以苹果为生,这里的果实曾是韩国传统节日礼盒的标配。
如今这份天赋正在被透支。科学模型预测,年均气温每升高1℃,苹果适宜种植区将北移81公里。按此趋势,到2050年忠清北道、庆尚北道南部等传统产区将基本丧失种植条件,仅剩江原道高海拔山区的零星地块;到21世纪末,高温天数将增加3.5倍,降水量增加13.1%,韩国可能彻底与苹果绝缘。从1970年代至今,苹果主产地已从京畿道一路北退至江原道山区,这场“大迁徙”实则是作物对生存空间的紧急呼救。

横向来看,中国的苹果产业似乎暂无生存之虞,这得益于幅员辽阔带来的气候缓冲带。在北纬35°的甘肃静宁,年均光照超2200小时,昼夜温差达12℃以上,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构成苹果生长的“黄金生产带”,这里的苹果产业年产值已超75亿元。从山东半岛到陕西渭北,从辽宁丘陵到云南高原,多样的地理气候让中国能灵活调整种植布局,抵御局部气候异常的冲击。

但“大国土”绝非生态任性的资本。陕西渭北旱塬曾因过度抽取地下水灌溉,导致土壤板结、苹果品质下降;山东部分产区因化肥滥用,面临根腐病蔓延的风险,这些问题与韩国果园的困境本质同源。对静宁的果农而言,黄土坡的每寸土地都是生计所系;对山东的种植户来说,果园的收成关乎家庭温饱。幅员辽阔或许能让国家农业版图保持整体稳定,但对个体而言,家园的生态恶化没有“替代选项”。
四、自然的回响:比苹果更该守护的家园韩国苹果的退场,是气候变化向人类发出的具象化警示。当庆尚北道的果农放弃世代耕种的土地,当“金苹果”“金白菜”成为物价上涨的代名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作物的消亡,更是无数家庭生计的断裂与乡村文化的失落——庆尚南道延续40余年的“苹果丰收节”,正面临失去载体的危机。

中国的苹果园里,也该听见这份警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节水灌溉、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在为作物保留生存空间,为农户守护家园根基。毕竟,无论是韩国半岛上退守的果园,还是中国土地上生长的果树,它们对生态的渴求并无二致。
苹果的生长周期需要数年,但生态的崩塌可能只在朝夕。当我们谈论韩国苹果的未来时,本质是在叩问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守护苹果,终究是在守护每个普通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