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归来》之前只有一个想法,我这是在为张艺谋的超生买单,赤裸裸的。看了之后,想法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这样讲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或是批判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有问题,更大的原因来自于我自己的文化功底太过于浅薄,欣赏只是一些反映社会物欲横流的作品。

再者,我们这代人对于文革的认识只在于课本表面,只知道有很多文人雅士或说是革命先烈被冤枉迫害,具体的恐怖气息或是政治信仰危机这些事离我们太过于久远,无法体会到那个时候陆焉识在途中逃跑,以及二十年中所受委屈的感受,无法感同身受,自然呢感动就会少很多。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被平反兴奋地回到家里,家里发生巨大变化,女儿不再跳舞,当起了普通的工人,而她深爱的妻子,也因为三年前抓捕陆时脑部受伤,后被方师傅侮辱,患了心因性失忆,已不认识陆。从一开始陆焉识推开未锁的家门时,下半部分的感动开始铺垫。

“再也不能把焉识锁到外面了”,家的概念开始被人唤醒,家人是谁都可以抛弃,但你一定不可以放弃的人,从你自己一出生开始,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都成了你人生的附属品,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你无法丢弃的,同时,你也成为住在他们心里那顶小房子里的人。你哭泣时候的纸巾;你饥饿时候的食物;你饥渴时候的甘泉;你人生中拥有的最奢侈最简单的东西。
陆焉识在知道妻子不再记得他的时候,开始扮演各种角色。现实的灾难或是现实的阻碍都无法成为真正阻挡归家的脚步,如果可能千里万里徒步也不是一件难事,唯有在你心中的我的归来以及对我的挂念,我的位置,在你记不得我的脸上,都成了我的阻碍,我的苦痛,我的眼泪,我的疲倦。
相爱,从人类开始繁衍开始就有的主题,相爱的人也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眼中淡去,平凡相爱的人,平凡相爱的事,在现实中成为了人间难有的奢侈。在那个瞬间,在冯婉瑜不知道陆是谁的那个瞬间,我似乎不在明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或者是怎样的构成,20年的等待,相思,到头来却不记得那个人的脸。真是,奇怪!

信,成为了看这部电影的最大感触,对于现在这个信息传递便利的时代来说,信成为了老土落后的代名词。那一箱子信,那一摞摞不同纸张的信,那看似随便却饱含真心的信,表现了那个人在随时随地,在每时每刻都想念你的心情。写信时想象你看到信的心情,读信时在你身边却不能照顾的心情,千头万绪,万般滋味,撕裂的伤疤不能完全愈合,摔坏的镜子无法重圆。在洗尽铅华之后都成为我必须要在你身边的理由。我想要的是什么,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回到你身边要做的是什么?不过陪伴二字,那么你不认识我的遗憾,没有立即到我身边的考虑,都成了风中不起眼的一粒沙,迟早都会在时空的隧道里随过去而去,而过去对于我们彼此的现在以及未来又有什么牵绊呢?不过是人活在世的庸人自扰罢了!
最冷血动物的方式会是最淳朴,最直接的生活理智。即使大雨滂沱,即使风雪怒号,也只能坚信:无论风雨多大,你来,我一定会去接你!

电影在最后用另外一种方式给予人们希望与感动。或许,我们现在追求的都太过于表面化,太过于庞大。或许,最简单的,却是人生最奢侈的!
在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中真正能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愿意包容你的所有到你人生尽头的人,不在乎你记不记得过往尘世的人,未来的某一天,你也会拥有!请这么相信着,然后追求你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