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世界,恐怕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是一个纯粹的移民型国家,通过收拢来自全世界的人才,壮大自身的科研实力,最终反哺到美国自身的霸权当中,实现对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超越。
可以说,美国的强大从来都不是建立在所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而是建立在这些移民的血汗之上的。然而,美国媒体惊讶地发现一个可悲的事实,本届特朗普政府似乎不那么对人才感兴趣,反而将他们都推向了中国。
特朗普又干了一件蠢事?
美媒在9月28日看到了一则报道,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特朗普的政策正在让美国输掉如今的对华人才竞赛。初中2024年年初以来,至少已经有85名在美国供职的尖端技术科学家选择加入中国,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2025年选择了“转会”。
随着美国白宫削减对科研的投入以及加大对人才的审查,同时中国却又开始大力推广科教兴国的战略,这里转向中国本土的人才规模将会持续性扩大。
而这种转变,对于美国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华盛顿与中国之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生物技术等一系列尖端行业的竞争态势。
特别是在今年7月份,一些特朗普政府的高级官员,甚至建议美国恢复所谓的中国计划,针对那些华裔科学家们进行全方位的审查,进一步收缩美国在科研上的政策。
一些美国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特朗普目前收紧签证等一系列行为,中国正在把这个风口视作是一个“礼物”,来帮助本国招募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可能会在多个领域上涌现出多个全新的科研项目,由此可以看出,海外的华裔科学家们回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巨大趋势。
对此,美国媒体极其感慨的表示,如今,特朗普政府的短视政策已经严重阻碍了中美两国在科研领域上的互利合作,这些行为对美国造成的自我伤害也有远远大于对中国所造成的伤害,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一个科技强国。
背后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客观事实?
中国在多项科技领域位居世界第一,比如5G 标准专利占比达全球的 40.8%,建成全球规模最大 5G 网络,华为、中兴在全球各大公司中排名前二。
再比如,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领先与美国。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同期国际总和,水冷磁体创造 42.02 万高斯世界纪录。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达 26 个,热点论文数占世界 48.4%,均居全球首位。
然而,我们也有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集中在核心技术领域,比如光刻机与国际差距显著,EUV 技术面临光源、精密光学等瓶颈。
再比如工业 “五基” 受制于人,高端数控机床、精密减速器等依赖进口;高端医疗设备、核心工业软件等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创新转化率不足 10%。
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中美有差距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在这些领域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重大工程与应用创新领跑全球,完美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但基础核心技术仍存短板。这种双峰分化源于基础研究积累不足与产业生态短板。
只有咱们不断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破解 卡脖子技术瓶颈,打通创新转化链条,才能实现从科技大国到强国的质变。
当然这个可不仅仅是现在,想当年老一辈科学家,比如钱学森等也都是海外归国,而且我们现在中国工程和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接近300人。
特朗普的混招,正好给了我们机会,这也是我们制度优势得到巨大胜利,只要我们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人民享受到科技进步的实惠,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无声反击。
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尖端人才的培养往往意味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现阶段,中国拥有全世界顶尖的制造业,但鉴于技术水平依旧难以在国际市场当中占据最高端的地位生态。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本就需要大量的尖端技术人才来进行最尖端的科研领域活动,提升本国品牌技术力的同时,让中国在国际科研界的话语权进一步“往上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用人才来带动发展,用发展来反哺人才,走美国过去走过的路,让美国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