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看到一则视频,最初的感受便是想要发笑,
一位来自印度的网红博主,站在一列看上去还挺新的火车前面,以近乎拼尽全力般的激动口吻,
向全世界宣告:“这是我们印度颇为自豪的全球最快高铁,时速达130公里!”
彼时我下意识地瞥了眼日历,欲确认今年是否为2025年,而非1965年,
时速130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中国这大概是二十年前“提速”后部分快车的速度,当下很多城市的地铁都能轻松达到这一速度,
将此速度称作“全球最快高铁”,这已非信息差范畴之事,实乃一种行为艺术,
评论区之中,各国网友皆炸开了锅,有人戏言:“此速度着实不慢,毕竟相较他们国家有名的‘挂票火车快上许多,。
这句调侃,尖锐地道出印度铁路令人无奈的现状:
一侧是旧时代遗留的难以消弭的痕迹,另一侧是沉醉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宣传里的热闹景象,
值得人们深入思索的,并非是这个网红缺乏知识,而是这种现象背后所展现出的巨大反差,
当他还在夸赞130公里时速之时,印度那个由日本援建、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正处于困境中徘徊。
该项目于2017年便大力启动,原本规划是为印度独立75周年献礼,那结局如何?
征地之事、党派间的争斗、地方保护主义,诸多奇怪理由接踵而至,项目进度不断延后,通车之日难知何时到来。
有一个计划了近十年的真高铁项目开展得颇为不顺,而一列时速仅130公里的准高速列车却被捧上了“世界之巅”。
你敢信吗,
此中有一种颇为尴尬的国家心态:既然难啃的硬骨头无法啃下,便去寻个好欺负的来拿捏,而后将其包装成一场大胜利以鼓舞人心。
他们所期望的并非是真正的进步,而是一个可用于宣传的“热点”
外界看来这个爆点有多不合适,他们似乎压根就不放在心上,
这让我想到中国,世界多次提及“中国速度”之时中国凭借的是什么?
这并非口号,也非宣传,而是真真切切的数据与体验,
中国高铁商业运营时速为350公里,上海的磁悬浮甚至可达431公里,
我国高铁网络总里程已然超过4,5万公里,从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到四季如春天的昆明,一张覆盖全国的“八纵八横”网络已然成为了现实。
一位在华生活多年的德国工程师曾表示:“在中国高铁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这个国家执行力的体现,。
若政府规划一个项目,便能调动所有资源,在极短时间内高质量将其完成,
他称这种能力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难以想象,关键就在于执行力,
修高铁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事情,它还得考量一个国家综合治理的本领、社会动员的能力以及长远规划的战略定力。
当印度还在为一条500公里的线路征地问题纠结之时,我们已经修筑了几十条这般的线路,
当他们的网红在为时速130公里欢呼之际,我们的“复兴号”正以三倍于那速度,在广袤国土上安静平稳地奔驰,串联起每座城市的梦想与未来。
更重要的是,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我们走出了一条从引进来吸收到完全自主创新的路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直白来讲,真正的国家自信,并非仰赖社交媒体上那些夸张的吹捧,而是依凭脚下坚实的土地以及手中掌握的核心科技,高铁便是最为有力的例证。
它无需网红热烈呼喊,它每回安静出发、按时抵达,每回平稳穿越隧道与桥梁,皆是对国家实力最为有力的印证,所以对于那场130公里的“狂欢”我们能够不在意,而后专注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