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两点,我又被楼下的争吵声惊醒。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披上外套走到窗前,小区中庭已经聚集了十几个人。那对刚搬来不久的年轻夫妻,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
女的哭着喊:“这日子没法过了!”男的也不甘示弱:“离就离,我早就受够了!”
望着楼下混乱的场景,我忽然想起朋友上个月刚结束的婚姻。她总以为离了婚,换个男人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却在最近向我感叹:“为什么我离婚了还是不快乐?”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的一句话:“你生命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婚姻又何尝不是如此?
01
我们总是在婚姻中寻找完美伴侣
我的朋友小严是个浪漫主义者,结婚前深信自己找到了完美伴侣。可婚后不到两年,她就经常跟我抱怨丈夫的种种不是:从不主动做家务,周末只知道打游戏,忘记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等等。
直到有一次,她丈夫突然反问:“那你记得我最喜欢吃什么菜吗?你知道我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吗?”
小严愣住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要求对方记得每一个细节,却从未真正关心过他的内心世界。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我们总是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着有一个完美的人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填补我们内心的空缺。
可真相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习惯。试图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无异于缘木求鱼。
02
婚姻是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自己
小章是我认识的一位全职妈妈,她经常因为丈夫不帮忙带孩子而生气。直到有一次,丈夫请了年假独自带孩子一周。
当她周末回家时,家里乱成一团,但孩子出奇地开心。
丈夫疲惫却真诚地对她说:“我终于理解你的辛苦了。不是我不愿意帮忙,而是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怕你不满意。”
小章这才明白,原来是她自己的控制欲和完美主义,无形中把丈夫推远了。
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亨德里克斯在《亲密关系中的爱与自由》中写道:“我们对他人的不满,往往源于对自己的不满。”
婚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你指责伴侣不够体贴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对爱人也足够体贴吗?当你说伴侣不理解你时,想一想:我能真正理解对方吗?
03
幸福的婚姻,是两个完整的人的相遇
我认识一对结婚四十年的老夫妻,问他们维持婚姻的秘诀。
老先生笑着说:“年轻时总想改变对方,后来才发现,婚姻不是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是让两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们经历了无数摩擦和矛盾,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的婚姻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不完美的人。
作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提出一个观点:婚姻不是两个半人互相寻找另一半来使自己完整,而是两个完整的人相遇,共同创造更丰富的生活。
这意味着,在找到合适的伴侣之前,我们首先要成为完整的自己。只有当我们内心充盈,不再指望他人来填补内心空缺时,才能真正地与另一个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04
如何“与自己过”才是婚姻的真谛
那么,什么是“与自己过”呢?
我的理解是: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和幸福负责,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推给伴侣。
认识一位姐姐,她曾经总是抱怨丈夫不够浪漫。后来她不再等待丈夫给她惊喜,而是开始约朋友下午茶,报名学习感兴趣的课程。
当她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时,丈夫反而被她的活力吸引,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这正应了诗人里尔克的那句话:“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孤独的人并肩站立,共同凝视远方,而不是互相依附和占有。”
05
婚姻的修行,修的是心
说到底,婚姻是一场自我的修行。我们通过亲密关系,看清自己的局限,学会包容和理解,成长为更完整的人。
那些让我们耿耿于怀的小事:碗谁来刷,地谁来拖,礼物够不够贵重,其实都是表象。
真正影响婚姻质量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处理差异,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与另一个人深度连接。
特蕾莎修女曾说:“爱发生在关系中,但爱的深度取决于个体灵魂的深度。”婚姻的幸福与否,不在于你选择了谁,而在于你成为了谁。
所以,婚姻的真相就是:和谁过,其实都是和自己过。修好自己这颗心,才是幸福婚姻的不二法门。
夜深了,楼下的争吵声早已平息。我不知道那对夫妻最终会和好如初,还是选择分开。
但我知道,无论他们做什么决定,如果不能看清婚姻的真相,不能学会与自己相处,同样的剧情还会在下一段关系中重演。
愿你我在婚姻这场修行中,都能先修好自己,再遇见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