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除甲醛,面对10几元/㎡到近百元/㎡的报价,很多人会犯难:低价怕无效,高价怕被坑。其实,除醛行业没有统一收费标准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服务模式在博弈,看懂差异才能避开陷阱。
先明确一个关键前提:除醛是典型的“非标行业”,和标准化的汽车行业完全不同。汽车哪怕价格差百倍,仍有动力、安全性等指标衡量价值,但除醛行业没有统一的产品、工艺标准,每家公司的服务都千差万别,却能给出相似的达标承诺——比如“甲醛≤0.08㎎/m³”。这种“结果看似一致,过程天差地别”的特点,正是价格混乱的根源。
第一种是“快餐式除醛”,主打低价引流,报价多在20-40元/㎡。这类服务多由夫妻店、小加盟店提供,核心是“走流程、赚快钱”。施工时通常是单人操作,带着2-3种通用型药剂,简单做一遍雾化喷涂、高温熏蒸,1-2小时就能完工。效果验证全靠自家仪器,数据真实性无从考证。它们的目标客户是图省钱、只求心理安慰的消费者,赌的就是用户不会花钱找第三方检测,治理无效后也常以“通风不够”等理由推脱,是行业乱象的主要制造者。

第二种是“精细化除醛”,报价多在50-80元/㎡,以全国性直营品牌为主,核心是“真达标、重保障”。施工时是多人团队协作,先精准识别板材、家具、窗帘等不同污染源,再搭配8-10种专项药剂——比如针对板材内部甲醛的渗透型产品,针对家具表面的封闭型药剂,每种产品都有明确针对性。除了基础工艺,还会用专业工具处理缝隙、边角等死角,全程耗时6-8小时。最关键的是,效果验证支持第三方CMA机构检测,治理不达标会免费返工,真正把“达标承诺”落到实处。

价格差异的核心,藏在三个看不见的地方。一是产品成本:低价用廉价通用药剂,可能只是简单的气味掩盖剂;高价用多种专利产品,从源头控制到高效分解,成本相差数倍。二是人工与工艺:单人速战速决的施工,人工成本极低;多人精细化操作,需要专业培训和规范流程,成本自然更高。三是风险保障:自家检测的承诺零成本,而支持CMA检测意味着公司要承担返工风险,这部分隐性成本也会体现在报价中。

如今,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越来越多人会通过第三方检测验证效果,那些靠“表演式治理”生存的低价公司,正面临曝光、跑路的困境,行业迎来被动洗牌。对于消费者而言,选除醛公司不能只盯价格,要问清产品种类、施工流程和检测方式——毕竟,花钱买的不是“除醛服务”,而是家人呼吸的安全,盲目追求低价反而可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