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百善图’砖雕前,指尖轻抚‘孝、悌、忠、信’的浮雕纹路——青砖上的每一道刻痕都在诉说:300年前,这里走出过一位‘散尽千金济天下’的晋商。”近日,西安历史系学生小杨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李家大院善文化探访vlog”,单条点赞破50万。这个藏在运城万荣县阎景村的清代民居群,今夏游客量同比激增280%,其中文化研学团、古建摄影爱好者、亲子家庭占比超65%,被网友称为“藏在黄河边的善文化博物馆”“晋商大院里的清流”。
记者实地探访并结合古建专家、文旅部门、游客采访发现,李家大院的走红绝非偶然——它不仅是晋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巨商宅院,更以“善”为魂、以“融”为韵,将晋商的财富智慧与中华传统美德熔铸成可触摸的文化基因。这份从“青砖灰瓦”里提炼的“漫游指南”,或许能帮你读懂它的厚重与温度。
文化密码:一座宅院,藏着“晋商的善”与“民间的艺”“李家大院的‘魂’,在‘善’。”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华开篇便点题。作为清末民初晋南首富李道行的宅邸,李家大院占地200余亩,由16座院落、200余间房屋组成,既遵循晋南民居“四水归堂”的传统格局,又因李道行留学英国的经历,融入巴洛克风格装饰,形成“晋风洋韵、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而贯穿其中的“善文化”,更让它从众多晋商大院中脱颖而出:
最动人的“善行碑刻”:院藏12通清代至民国的“义举碑”,记录李家“赈灾放粮、修桥铺路、兴学重教”的往事——光绪三年大旱,李家捐粮10万石;民国初年,创办“万泉县立高等小学”,免费供贫寒子弟读书;李道行之妻王和君常年开设“粥棚”,冬季施舍棉衣……“这些碑刻不是炫耀财富,是李家‘富而不奢、贵而不骄’的家训见证。”王建华说。
最鲜活的“善文化展陈”:主院“敦本堂”专门辟出“善行馆”,通过老照片、账册、实物还原李家行善场景——泛黄的“赈灾清单”写着“小麦三百石、银元八百”,木刻“戒烟所章程”记录李家出资设立戒毒所的往事,“连厨房的‘节粮缸’都标着‘每日省米一升,可救三人半月’的警语。”讲解员李敏介绍。
最惊艳的“三雕艺术”:砖雕、木雕、石雕是李家大院的“建筑三绝”,且处处渗透“善”意——
砖雕:照壁“百善图”集“孝感动天”“卧冰求鲤”等24则典故,人物衣纹流畅如笔锋;
木雕:正厅梁枋刻“麒麟送子”“松鹤延年”,寓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石雕:门墩“刘海戏金蟾”旁刻“善有善报”,连台阶的“如意纹”都暗含“步步向善”之意。

李家大院的魅力在于“文化可感、美德可学”——既能惊叹于古建的精巧,又能在行走间触摸“善”的温度。结合实地体验与专家建议,记者梳理4种特色玩法:
1. 文化研学:跟着学者“解码”善文化基因
推荐路线:游客中心→善行馆→敦本堂→“百善图”砖雕→中西合璧院。重点听:
李道行的“善商之道”:对比晋商“汇通天下”的财富观与李家“散财济民”的价值观(前者重利,后者重义);
解析“三雕中的善”:用放大镜看砖雕“二十四孝”细节(如“亲尝汤药”中汉文帝的手势、药碗的裂纹),体会“善在日常”;
体验“古建测绘”:在专业指导下,用测距仪测量厢房门窗的比例(晋南民居讲究“门宽一尺八,家宅纳福来”),“孩子算出‘门宽符合古制’时,特别骄傲!”运城研学团领队陈老师说。
2. 亲子体验:带孩子“玩”懂“善”的真谛
李家大院是“山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配套“善行小课堂”:通过动画短片讲李家“粥棚施粥”“建学校”的故事,动手做“善行卡片”(写下自己想做的善事,贴在“善愿墙”);
开设“非遗扎染”工坊:用板蓝根染布,图案可选“善”“孝”等字样,“孩子染完说‘原来善良也能染进布纹里’,特别有意义!”太原亲子家庭刘女士反馈;
体验“古宅寻善”:根据任务卡找“善”元素(如在砖雕里找“悌”、在木雕里找“慈”),完成后可兑换“善文化拼图”。
3. 摄影创作:捕捉“光影里的善意美学”

黄金机位:
“百善图”砖雕正前方(低角度仰拍,捕捉砖雕与天空的层次感);
中西合璧院二楼露台(俯拍“善行馆”飞檐与院落全景,“善”字影壁与现代游客形成古今对话);
后花园“善泉”井边(平视拍摄,记录老人摇辘轳打水的场景,“善”字井栏与生活气息交融)。
4. 民俗探访:跟村民“唠”李家的善故事
阎景村80%村民是李家后代,村口老槐树下常聚着“民间讲解员”:
找78岁的李大爷聊“李家粥棚”:他记得奶奶说过,“冬天粥棚支到半夜,穷人来喝,管够还送馍”;
跟56岁的王婶进“善文化大院”:她家院墙上还留着李家当年修的水渠遗迹,“水到现在还能浇菜呢!”;
参与“村晚”:每周五晚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善文化演出”,唱蒲剧《李道行救灾》、演小品《粥棚故事》。
实用攻略:交通、门票、安全全指南交通:
高铁:西安→运城北站(2小时,票价90元),转乘旅游专线大巴(1小时,15元/人)直达李家大院;
自驾:太原→京昆高速→呼北高速→万荣出口(全程约4小时,景区停车场免费);
景区配套:入口处有观光车(5元/人,循环线路覆盖核心院落),提供免费讲解(整点发车,限30人)。
门票与开放时间:
门票60元/人(含善行馆、中西合璧院等核心区域),持运城旅游年卡免票;
开放时间8:30-18:00(17:30停止入场),无淡旺季之分(春秋季最佳,夏季注意防暑,冬季雪后大院银装素裹更显古朴);
特殊提示:暴雨天气可能临时闭园,出行前关注“李家大院”公众号通知。
安全提示:
部分院落台阶较陡(如“敦本堂”),老人小孩需家人搀扶;
禁止触摸砖雕、木雕(青砖易酥,木雕易损),拍照禁用闪光灯;
夏季院落绿荫少,备遮阳帽、防晒霜;冬季屋檐可能挂冰棱,勿靠近;

周边联动:逛完李院,还能这么玩
上午:李家大院→中午:“李府家宴”(景区餐厅,吃“万泉臊子面”“荣河蒸肉”,复刻李家当年待客菜肴);
下午:车程15分钟到“运城盐湖”(看“中国死海”的粉色湖水,对比李家“善用水利”的治家智慧);
傍晚:车程30分钟到“解州关帝庙”(拜“武圣”关羽,感受晋南“忠义”与李家“善举”的精神共鸣);
夜宿推荐:“阎景村民宿”(如“善居客栈”,房间装饰采用李家砖雕纹样,老板会讲“李家后人故事”)。
美食必尝:
景区门口“老李家馍铺”(手工馍,表面刻“善”字,掰开有淡淡枣香);
村头“王婶油糕”(黄米面炸糕,内馅是红豆沙,李家当年常买的“茶点”);
荣河“豆腐脑”(卤汁用黄豆、香菇熬制,配油条,是李家仆人的“早餐记忆”)。
行业观察:李院走红,是“善文化”的当代回响“李家大院的爆火,本质是对‘向善文化’的集体共鸣。”山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分析,当游客不再满足于“看大院、拍照片”,开始追问“晋商成功靠什么”——李家用300年的善行故事、看得见的“善举碑刻”、可参与的“善行体验”,把“财富”与“美德”的关系讲活了。“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游客中,亲子家庭占比45%,研学团占比30%,‘带孩子学善良’成为新需求。”
万荣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孙晓霞透露,景区正推进“善文化数字工程”:用VR复原李家“粥棚”“学校”场景,游客可“穿越”体验施粥、上课;开发“善行打卡”小程序,游客上传自己的善举照片(如帮老人、做志愿),生成“专属善文化证书”。“我们要让李家大院不仅是‘古建筑’,更是‘善文化的播种机’,让每一个游客,都能在这里带走一颗‘向善’的种子。”
从清代砖雕里的“百善图”到今天的“善行打卡”,从晋商大院的雕梁画栋到民间的口耳相传,李家大院用300年光阴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文化,从不在典籍里,而在“可学、可做、可传”的当下。正如小杨在vlog结尾写的:“离开时,我在‘善愿墙’写了‘每天帮妈妈洗碗’——原来善良,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