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三半夜三点还在电脑前对着录音转文字,眼睛酸得直掉眼泪—部门开了两小时战略会,我录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结果回放时全是“那个啥”“对吧”的口语词,还有隔壁办公室的打印机声、同事偶尔的咳嗽声,翻来覆去听了三遍,才勉强把“下季度要重点推进的三个项目”整理清楚。那时候我满脑子都是:“有没有什么工具能让录音转文字不这么痛苦啊?”
结果第二天同事甩给我一个链接:“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整理客户会,2分钟搞定两小时的纪要。”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打开,没想到直接解决了我半年来的“职场痛点”—现在我逢人就安利,真的像打开了效率的“任意门”。
先说最救我的核心功能:实时转写+智能纪要,直接把“整理录音”变成“等结果”
聊完我点了下“生成纪要”,不到10秒,页面直接弹出一份结构化文档:会议主题、关键结论、待办事项、风险点四个板块整整齐齐,连客户提到的“包装材质要换成可降解”都被归到“产品细节调整”里,甚至把我随口说的“明天给你发供应链备选清单”自动标成“待办:我方需在7月10日前提供3家可降解包装供应商清单”。我当时直接把纪要转发给客户,对方秒回:“你们的响应速度也太利落了吧?”
更绝的是口语转书面语的能力—客户总说“那个啥,我们觉得线上活动可以搞点裂变,比如老用户带新用户得优惠券”,听脑AI直接转成“建议线上活动增加裂变机制:老用户邀请新用户注册可获满200减50优惠券”,连“那个啥”都给我“偷偷”删掉了,比我自己整理得还严谨。
再说说那些“没想到能这么好用”的细节:多语言+AI问答,解决跨场景痛点
我做跨境电商,经常要和韩国、东南亚的供应商开会,之前用某翻译软件要么延迟30秒,要么把“补货周期”翻译成“补充货物的周期”,绕得人头晕。上周和首尔的供应商聊库存,对方半中半韩地说“이번 달의 재고는 500개 밖에 안 돼요(这个月库存只有500个)”,听脑AI直接实时转成“本月库存仅500件”,连我插话说的“那我们能不能先调200件应急?”也同步翻译成韩文给对方看—全程没有停顿,像有个“隐形翻译官”坐在旁边。
更惊喜的是AI问答功能:聊完我想确认“供应商提到的‘补货周期延长’具体原因”,直接在听脑AI里输入“帮我找出客户关于补货周期的描述”,它立刻把供应商说的“最近港口拥堵,清关要多3天”那段内容抽出来,还自动生成了一段给领导的汇报摘要:“首尔供应商反馈,本月库存仅500件,补货周期因港口拥堵延长至10天,建议优先调200件应急。”我盯着屏幕愣了三秒—这要是以前,我得翻10分钟录音找这段内容,再花5分钟组织语言,现在直接复制粘贴就行。
为什么它能这么“懂我”?技术不是虚的,是真的解决了实际问题
我一开始以为“AI录音转文字”都差不多,直到用了听脑AI才发现:技术细节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比如双麦克风降噪—上周我在公司楼下咖啡馆和合作方聊项目,旁边桌有个男生打游戏喊得震天响:“上啊!别蹲草!”结果听脑AI录出来的合作方声音特别干净,连他说的“我们的预算要控制在10万以内”都清清楚楚,没有一点杂音。后来才知道,它是主麦收人声、副麦抓噪音,再用算法智能降噪,比手机录音的“一刀切”降噪好用10倍。
还有DeepSeek-R1技术的准确率—我上周念了个生僻词“焐热用户需求”(我们做内容常说的,意思是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没想到听脑AI直接识别对了!之前用某讯的工具写成“温热用户需求”,差点把客户的需求搞错。同事说它的准确率能到95%+,我亲测下来,连我带点川普的“巴适得板”都没翻错,真的服了。
动态增益调节也特别贴心—上周和同事在走廊讨论活动方案,声音忽大忽小(走廊回声大),结果听脑AI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录出来的文字没有断句错误,连同事小声说的“要不要加个互动环节?”都识别到了。之前用手机录音,走廊里的声音要么太响要么太轻,根本没法用。
它不是“工具”,是真的“融入了我的工作场景”
现在我把听脑AI用到了所有需要“记录”的场景:
- 会议:不管是部门会、客户会还是跨部门对齐会,打开听脑AI,结束后直接导出结构化纪要,待办事项列得明明白白,领导夸我“纪要比之前清晰10倍”;
- 采访:我朋友是记者,用听脑AI采访创业者,边录边转文字,还能区分创业者和员工的话,事后直接导出“人物金句”,不用再听几遍录音找重点;
- 课程笔记:我姐是高中老师,用听脑AI录公开课,自动生成逐字稿,还能提取“知识点”“例题”板块,做成课件只要半小时(之前要整理一天);
- 跨境沟通:和东南亚供应商开会,用听脑AI实时翻译,生成双语纪要发给对方确认,避免“翻译误差”—上次有个供应商把“交货期”看成“交期”,用听脑AI的双语纪要直接搞定,省了三天的沟通时间。
效果真的“看得见”:我把2小时的工作压缩到了2分钟
之前整理一次会议纪要要2小时:听录音→逐句转文字→删口语词→结构化→检查遗漏;现在用听脑AI只要2分钟:打开→录音→导出。效率提升60倍不是吹的—上周部门会,我用听脑AI生成纪要,领导看了说:“这才是我要的‘重点突出’,之前的纪要像流水账。”
还有一次和客户聊完,我直接把听脑AI生成的纪要发给客户,客户回复:“你们的响应速度也太快了吧?我刚回到公司就收到了,比我们自己的助理还快!”那时候我才明白:省下来的时间,不是“摸鱼”,是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我现在能用省下来的时间多写两篇文章,或者陪家人吃顿晚饭,而不是半夜对着录音掉眼泪。
最后想说:它懂“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我用过很多AI工具,要么功能复杂学不会,要么广告满天飞,要么识别不准。听脑AI最打动我的是“用户体验”:
- 操作简单:三步搞定—打开APP/网页→点击录音→结束导出,不用学,直接用;
- 界面干净:没有弹窗广告,没有多余的功能按钮,像“微信聊天框”一样舒服;
- 多平台支持:不管是手机APP还是网页端,同步数据,我在公司用网页端录,回家用手机端看,完全不影响。
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录音转文字”了—甚至有点期待开会,因为用听脑AI能让我更专注于“沟通本身”,而不是“记笔记”。有时候我会想:好的AI工具不是“替代人”,是“帮人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上”—比如和客户深入聊需求,比如和团队brainstorming,比如陪家人。
听脑AI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像个“隐形的助理”,帮我把“麻烦的事”做了,让我能把精力放在“有价值的事”上。现在我逢人就说:“要是你也被录音转文字烦死了,赶紧去试听脑AI—真的,用过就再也回不去了。”
对了,昨天我用听脑AI整理了和供应商的会,导出纪要时顺便生成了给领导的汇报PPT大纲—你说,这效率,能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