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手机新闻,看到今年最热的国考一个岗位招1个人,有7000多人报考,要知道国考只能选择一个岗位。他们7000人都那么自信,自己就是那万一挑一的绝世天才?
大家都是为了一碗铁饭碗,毕竟现在这个大环境下,能有个稳定工作,比那些所谓的高薪行业香多了。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身边那些端着铁饭碗的朋友们大都生活惬意,周末时候就一家人逛逛商场,享受生活。他们也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回头再到单位跟同事讨论讨论,作为谈资。
但我们这些终日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中年人,已经很久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一家老小最多到商场里吃顿自助,路过电影院只是多吸两口独特的爆米花味儿,就按电梯下楼回家了。
爽片不爽,喜剧不喜,大片全是不认识的小鲜肉,剧情片看开头猜结尾,文艺片靠炒作,这种本来就要靠内容赚钱的行业都这样了,大家不能回回上当吧。
有人说现在电影大多数都是圈钱的,进去俩小时白受那个罪还要花钱,票价越来越贵,电影质量却越来越不如意。
当然,如果放低期待,把40块钱的电影票钱当作4块钱消费,那看电影本身还是蛮划算的,毕竟坐着按摩椅大沙发,好看就图一乐呵,不好看就躺着休息一下。
在这样的消费观念下,分化出现了。那些把周末去商场消费当作家庭的一项日常活动的人群,大都还会偶尔去电影院消费一下;而那些很少去商场消费的人群,连逢年过节也不再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我观察了一下身边的案例,大都是端着铁饭碗的人群去电影院消费,而像我这种价格敏感的人群宁愿花40给家人买点好吃的,感觉会更实在一些。
而今年2月份过年的时候,我家和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大都也不选择去看电影了,即使去了也只看一部,不像往年一看就看好几部,生怕错过一部好看的。
有句话说的不是很对,但是发人深思:“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影片。”质量不行但是有营销点噱头的电影,就能大卖,那以后新片子也会效仿按照这种模式来。
观众们不再是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而是有闲暇有多余精力的人群,那么影片本身就不用反映社会现实了,只要找有钱有闲人群爱看的题材,大肆营销即可。
电影院如今已经不像几十年前一样作为大众为数不多的消遣活动了,行业发展已经到达瓶颈,那就是越来越卷的行业生态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生存逻辑了。而且随着大环境的变差,大众更是逐渐丧失对这一领域的信心和兴趣了。
就像80/90年代的日本动漫,那个时候没有电脑作画,稿子都是人手工画出来的,但是内容上佳,制作精良,行业发展也很好;但日本后来失去的三十年中,动漫制作越来越容易,但画风越来越雷同、人物角色设定越来越扁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日本有能得奥斯卡的动漫,中国也有在欧洲横扫电影节的佳片。曾经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巅峰。

明年过年是马年了,我想又会有无聊的贺岁喜剧片要在片名里加上“马”相关的主题;又有香港导演拍的没有一点老港片风采的警匪动作片。
反正我是不会去看了,当然如果有人请我看,我会很高兴,毕竟现在挣钱很难,花钱必须精打细算。我也很羡慕那些端着铁饭碗的人群,他们有消费能力和心气儿,生活安稳舒适。
这两天老婆对我说,现在国考门槛降低到38岁了,但很可惜我已经四十多了,没有铁饭碗可以端了。
我沉默不语,但是笑着在几百块的投影仪上打开了经典港片,又点了炸鸡外卖堵住她的嘴。没事,人生一家团圆也是小幸福了。
朋友们,你们最喜欢的老片有哪些呢,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我是大超,点击关注不迷路,我们明天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