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军在边境西段,刚刚举行了第23轮将军级会谈。这次会谈,表面上是讨论边境管控,但它的深层信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它很可能意味着,莫迪政府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一次关键调整。

那么,印度为什么会在此时展现出这样的姿态?这一切,还要从莫迪政府算清的这笔“美国的坑人账”说起。
其实,莫迪政府在对华政策上,过去一直存在犹豫和观望。比如在之前的喀山会晤中,他虽然口头说要改善关系,但后续的实际行动却很少。当时很多分析就认为,印度其实是在等待,想看看美国对华政策的最终走向,再决定自己如何站队。
但问题是,美国的承诺,真的靠得住吗?现实给了印度一个深刻的教训。今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一度飙升到50%,达到了全球最高水平。这给印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如此,美国之前承诺的高铁合作、农业技术援助等等,大多也都没有兑现,成了“空头支票”。

这一系列操作,让印度国内的压力骤增。商家们因为关税问题利润大减,农民们也因为收成和收入问题发起了抗议。印度的经济增速一度放缓到5%左右。可以说,莫迪政府当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内形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政府才开始重新算账,逐渐看清了一个现实:一味依赖美国,不仅不靠谱,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而继续与中国强硬对抗,印度自身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想明白了这一点,印度下半年便开始对中国亮实招,一系列动作,目标明确,步骤清晰。

首先是在8月,莫迪总理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期间,时隔七年再次访华。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他当面明确提出,“中印是伙伴,不是对手”,并且承诺要恢复两国直航、积极解决边界问题。
紧接着在9月,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中印双方再次进行会晤。这次他们共同定下了一个基调,就是要“以领导人的共识为指引,来推进边境地区的沟通”。这等于是在最高层面,为后续的具体谈判铺平了道路。
于是,就到了最近这第23轮的军长级会谈。双方直接同意要继续保持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对话,共同维护边境的和平与安宁。我们可以看到,从8月到10月,印度的这一系列动作,步步为营,逻辑清晰。这绝对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次想通之后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转向。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中印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不会因为一次会谈就彻底消失。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也不可能发生180度的彻底转变。
但是,这次会谈至少清晰地表明了一点:莫迪政府已经认识到,跟中国搞对抗,既缺乏足够的底气,也带不来任何实质的好处。相反,只有让边境稳定下来,让双边贸易顺畅起来,印度当前面临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难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所以,回过头看,莫迪政府走的这一步棋,可以算是在算清了内外账之后,一个务实的选择。这一步,走得不算太早,但所幸,也还不算太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