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君,他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也是他使晋国扬名于天下。他就是晋献公,提起他,大家都以他晚年昏聩,宠爱骊姬,造成与三子离心。可他的功绩却可以弥补他的错误,没有他,晋文公何以在位不过七、八年就从诸侯中脱颖而出,成为霸主。他在位期间,“灭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跟齐、楚、秦成为天下四强。让我们走近晋献公,直观的认识一位雄主。

晋国在晋献公之前有着长达67年的内乱,晋穆公有二子,长子公子仇,是战败时期出生。次子公子成师,是胜仗时期出生,二人都是正妻所生的嫡子,虽然穆公很宠爱成师,可碍于嫡长子继承者,还是公子仇成功继位,为晋文侯。晋文侯对自己这个弟弟很警惕,在位期间,始终没有对这个弟弟进行分封,留在自己身边。晋昭侯继位后,无奈将公子成师分封到曲沃,曲沃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最重要的是曲沃的面积比国都翼城还要大,破坏了当时分封的等级制度,危险也就此处产生。曲沃桓叔在位期间,对翼城的大宗发起挑战,企图取而代之。直到晋昭侯七年,昭侯被大臣潘父所杀,迎曲沃桓叔入都城,可是受到晋国国人的抗议,桓公只好回到曲沃,由昭侯之子晋孝侯继位。这时候,桓叔的年龄也大了,不久死去,其子庄伯继承其遗志。

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派人弑杀昭侯,在晋人的抵制下,庄伯没能为君,孝侯弟为君。庄伯与周天子结盟,将孝侯弟赶出晋国,可由于分赃不均,结盟破裂,庄公失败,周天子立晋哀侯,不久庄伯死去,其子武公继位。晋国内部内乱,武公一举俘虏晋哀侯,此时,武公已经有绝对的优势。虽然晋人拥立哀侯子小子侯继位,可以无能为力。不久武公杀小子侯,进驻翼城。为了得到周王室支持,武公将抢来的财宝进献给天子,天子受命武公为晋君,为晋武公。晋武公去世后,长子晋献公继位。晋献公继位后,由于是“小宗代大宗”,所以晋献公对晋国公室的管理很严,可是晋国内部的公室分布很广,对君权产生威胁,让晋献公很头疼。为了君权的至高无上,为了晋国能彻底摆脱内乱,晋献公将屠刀伸向了公室,将桓庄之后尽数屠杀,晋国成为“无公室之国”。

这是一次大胆的措施,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深入人心,而“家天下”的观念也很重,在当时为了防止国中有变,公室占据着朝中的重要官职。公室退出晋国的舞台后,卿大夫之位就落到异姓士族手中,他们对君位没有什么野心,会尽心辅佐国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的政策使晋国在短时间内迸发生命力,保证了晋国无内乱,且国君受到卿士监督,可以保证国家大方向不变。可是晋献公忽视了人的野心,卿士的爵位是世袭的,这就造成卿士的权力越来越大,国中一旦出现软弱昏庸之君,没有公室帮助,很容易被簒国,不过这也是后话,虽有弊端,可也保证晋国国中再无内乱,可以看到晋献公之后晋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子杀父、叔杀侄的祸事,君位的更迭也没有什么波澜,这也是晋国能长期坐拥霸主之位的关键原因。

晋国自曲沃代翼后,短时间内诸国对晋国还是不齿的,因为晋国坏了礼法,可以看到晋武公到晋献公时期没有诸侯跟晋国联姻,晋君的婚娶也是国中卿士和戎狄公主,晋献公的名字诡诸也是代表狄人,可是当时的齐桓公却看好晋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晋武公为妾,可是晋武公年老,对男女之事力不从心,齐姜又跟当时的太子晋献公搞上了,晋武公死后,晋献公继位,齐姜也是被立为夫人,生下太子申生,而晋献公其他两个儿子都是戎狄公主所生,分别为次子重耳和幼子夷吾。晋献公为了强大晋国,将晋国原本的“一军”扩充为“二军”,分别为上军和下军,上军由晋献公统率,下军由太子申生统领,这也侧面证明了周天子的衰落,根据周礼“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晋献公此举也是为了向诸侯表明晋国的实力。晋献公对军制进行了改革,在周朝只有“国人”才能当兵,而“国人”也不是百姓,而是多为跟国君同姓,与公族有密切关系,而“国人”也不是百姓,当年周厉王国人暴乱,其实是贵族阶级反抗周厉王,我们也可以猜想周厉王应该是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

而国中的“国人”毕竟有限,在经过晋献公的“大清洗”后更是所剩无几,晋献公推行“作州兵”的改革,允许“野人”参军,“野人”多为征服部落或庶民,“野人”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是没有资格当兵的,只做为承担“赋税”的角色,而献公此举既削弱了旧贵族实力,也提高了晋国的作战水平。献公还对步兵进行了改革,晋国位于当时九州的北部,临近北狄。晋国多山,传统的车战不适合步兵的作战,以“行”为制,仿照戎狄的作战方式,增加了步兵的机动性。后来,晋文公为了更好的抵御戎狄,又设立“中行”,形成“三行”步兵体系。

当然,晋献公的军事改革是否有用,还是得凭借作战来证明。公元前611年,晋献公以太子申生为统帅,相继灭亡耿、霍、魏三个小国,给太子申生在曲沃筑城,耿地赐给了赵夙、魏地赐给毕万,当时晋献公已经将曲沃分封给太子,曲沃是先君发家之城,晋献公如此褒奖太子,有祸患的风险,申生旁边的人都劝说太子离开晋国,可申生没有听从。因为晋国西边是秦国,而北边是戎狄,晋献公将下一步的目标转向东边的虢国,虢国是晋国进攻虞国的屏障,晋献公通过大量财宝劝说虞君借道攻打虢国,虞国大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虞君不应该借道给晋军,可虞君却轻信晋君的保护承诺,晋国趁机灭了虢国,在返程路上,灭亡了虞国。这就是“假道灭虢”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虞国灭亡后,虞国大夫百里奚作为奴隶被俘虏到晋国,被作为晋献公嫡长女穆嬴的陪嫁嫁到秦国,当时秦国国君看中百里奚,百里奚被封为大夫,后来百里奚也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也是后话。

晋国通过晋献公的南征北战,已经强大起来,小国归附晋国的有三十八,这就是“灭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由来,可以看到当时的晋献公是雄主,可随着功成名就和年龄的增长,晋献公也有些懈怠,当时的骊戎国为了讨好晋献公,将两个公主献给晋献公,二人长的十分漂亮,晋献公十分宠爱,将姐妹二人封为夫人,姐姐为骊姬、妹妹少姬。姐妹二人也很快给晋献公生下就儿子,长子奚齐、次子卓子。有了儿子后,骊姬就想让儿子当太子,可太子申生就挡了骊姬的路,而重耳和夷吾跟太子申生的关系很好,骊姬就想晋献公身边吹枕边风,将申生驻守曲沃、重耳和夷吾也调离国都。等到申生离开国都后,父子两聚少离多,骊姬多次向晋献公告发申生想要谋反。晋献公对申生就起了猜忌,而在晋献公二十一年,晋献公梦到了已故的王后齐姜,就让申生带着胙肉来到国都,刚好晋献公出去打猎,骊姬就趁机在胙肉中下毒,晋献公打猎回来,申生将胙肉献给晋献公。晋献公正要吃,却被骊姬打断,说君主吃的东西,应该有人试,就将肉给了狗,狗立刻毒发身亡。趁机就在晋献公身边说,太子太不知好歹,竟然想要毒杀国君。

晋献公大怒,太子申生听到风声就逃到封地曲沃,这也让晋献公认为是申生为了做上君位而故意为之,就先杀掉太子的老师,有人对太子说:“为了太子不趁机说出真相,可太子却认为父亲宠爱骊姬,我说出真相,恐怕父亲也不会相信”。有人劝说申生离开晋国,逃往他国,可申生却以忠孝为名,在曲沃自杀证明自己的清白。申生自杀后,重耳和夷吾在自己的封地加强武备,更加加重了晋献公的疑虑,晋献公派大军讨伐,重耳逃到外公的母国翟国,夷吾得知消息后也想要逃往翟国,可手下说:“如今重耳已经逃往翟国,公子在去,晋国大军一旦攻打翟国,翟王肯定将公子交出去,这样的话就大祸临头”。不如逃往梁国,梁国物产丰富且距离秦国较近,等到国君去世,公子或许还会被秦国拥立回晋国为君。夷吾于是去了梁国,梁国国君将女儿嫁给夷吾,生下一儿一女。

晋献公得知两个儿子逃跑,于是率先攻打翟国,想要要回重耳,翟国自然不能放弃重耳这个肉票。也率军抵抗晋国的进攻,晋国暂时退走,这个时候的晋国已经很强大了,其实可以跟当时的齐、楚等大国相媲美,晋献公回国后,太子已死,两个公子也不在国内。晋献公于是拥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此后,齐桓公在葵丘组织会盟,当时晋献公迟到了,遇到了周朝的宰孔,宰孔对齐桓公的傲慢十分生气,在晋献公身边说了齐桓公的坏话。晋献公也很生气,也是病在头上,就回到了晋国。晋献公回国后,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去世,将奚齐托付给当时的国相荀息,奚齐随之继位,不过国中的大臣都不服骊姬的专权,大臣里克将奚齐当朝杀死,荀息后立少姬的儿子卓子,也被里克所杀。骊姬跟妹妹少姬也被杀死,骊姬之乱平定。

因为翟国距离晋国近,里克本想拥立公子重耳为君,可重耳却以国内未稳和自己一个逃亡之人有何颜面入主晋国?婉拒了里克。里克也没强求,就拥立梁国的公子夷吾为君,为晋惠公。晋惠公在位期间倒行逆施,不过在位七年去世。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得以入主晋国为君,结束了自己十八年的流亡生活。晋献公其实就是高配版的唐玄宗,都是前期开疆拓土,强大国家,后期贪念女色,导致国中内乱。不过这一点也不耽误晋献公的明智,晋献公为晋文公后面的改革提供了蓝图。多亏了晋献公给晋国打下基础,让重耳不过八年,就带领晋国称霸。可说起晋献公都是昏君,可真正的晋献公是晋国霸业的奠基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