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湖北省委书记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调研时强调,要强化场景应用,构建“北斗+低空经济”“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人工智能”等新场景,以北斗系统赋能千行百业。这一战略部署正推动湖北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加速领跑——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11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全年预计将突破1500亿元,北斗与AI的深度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

北斗产业:从“天边”到“身边”的硬核实力湖北北斗产业已形成“芯片-终端-应用”全链条优势。武汉大学研发的全球首款通导遥多功能融合芯片填补技术空白,梦芯科技车规级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成为东风商用车唯一指定前装产品,依迅北斗14纳米高精度授时芯片覆盖超10万台套农机设备。在应用端,湖北已推广北斗终端超33万台套,覆盖农机作业、交通管理、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例如,英山县通过“5G+北斗”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智慧网”,将形变监测精度提升至1毫米,成功预警2起潜在滑坡事件;武汉基于北斗的车联网测试道路达3378公里,“车路协同”场景开发全国领先。
人工智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场景革命湖北人工智能产业呈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全省拥有AI企业121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家,武汉市9家企业入选福布斯中国AI科技企业TOP50。技术突破方面,紫东太初4.0大模型实现从“纯文本思考”到“细粒度多模态语义思考”的跃迁,在工业质检中准确率达99.95%;传神语联“任度”大模型首创“数推分离”算法,训练成本仅为DeepSeek的十分之一。在应用层面,“AI+医疗”催生全球首个宫颈癌AI云诊断平台,检测效率提升百倍;“AI+交通”推动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自动驾驶应用领跑全国。
政策赋能: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的体系支撑《湖北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突破关键技术、壮大产业能级、夯实要素支撑、打造应用场景、营造创新生态”五大方向,提出到2027年培育5个百亿级产业园、产业规模达3500亿元。在要素保障上,湖北算力总规模突破15000P,中部数据流通服务中心交易金额超3.8亿元,长江产业集团设立20亿元“长江人工智能基金”聚焦智能硬件、算力基础设施等核心赛道。人才方面,全省汇聚21位AI领域院士,年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超5000人,34所在汉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学院。
从北斗产业的“硬核突破”到人工智能的“场景革命”,湖北正以“北斗+AI”双引擎驱动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车路云一体化”“数字孪生工厂”等新场景的加速落地,湖北有望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场景应用-生态优化”的闭环体系,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湖北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