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0年沦陷后的湖北宜昌:被缴获的古董武器,前来慰问的日本女子

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之后,宜昌成为抵御日军西进的“咽喉要地”,日军为了阻断中国军队通过长江向西南的物资运输,进

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之后,宜昌成为抵御日军西进的“咽喉要地”,日军为了阻断中国军队通过长江向西南的物资运输,进而威胁国民政府临时首都重庆,于 1940 年发动 “枣宜会战”(枣阳、宜昌会战),这场会战最后以宜昌沦陷告终。本组图片记录的就是刚刚沦陷后宜昌城内的景象。

训话

参加会战的一部分侵华日军,出发之前,正列队听师团长的训话,类似于战前动员。

宜昌城外

伸着脖子观察中国阵地的日本军官,让人想起某种脖子可以伸缩的动物。另外一个家伙胆子比较大,探出大半个身子对着远处的阵地指手画脚。

激战

正在宜昌城内和中国守军巷战的日本士兵,日本人称之为“市街扫荡战”,虽然此时中国守军的大部队已经撤离,但是还有不少士兵留在城内坚持抵抗。

工事

躲在宜昌街头防御工事后面的日本士兵,正在观察远处的动静。此时街头空荡荡的,战斗时的紧张感跃然眼前。

满地狼藉

宜昌城内的路面上满是断砖碎瓦,电线杆倾倒在一边。一队日本兵踩过瓦砾,向城市深处推进,继续着所谓的“市街扫荡战”,搜查滞留在城内的中国士兵。

被俘

这是在宜昌保卫战中被俘的中国士兵,在荷枪实弹的日军看守下,坐在一片空地上。

山炮

被日军缴获的克虏伯 75 毫米山炮,这种山炮是清末洋务运动中仿制的德式山炮,可谓是老古董了,由此可见当年中国军队的火力之落后。

机枪

一群日本士兵正在围观缴获的水冷式重机枪,一个家伙好奇地架着机枪在瞄准。这种重机枪学名民国 24 年式重机枪,又叫民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是南京金陵兵工厂1935年仿制成功的一款武器,也是当时中国军队的主力重机枪。

步枪

日本人缴获的大量步枪,这些长枪中有不少汉阳造的老套筒,也是老古董级别的武器了。因为武器落后,这些枪的很多主人都已牺牲。为期五十天的枣宜会战,中国守军伤亡人数高达十万。

欢呼

日军攻入宜昌城之后,为了彰显武力,准备举行入城式,这是在入城前,骑兵部队三呼万岁的场景。

入城

1940年6月12日,宜昌沦陷当天,日本人便举行了入城式,图为骑在马上的田中部队骑兵军官。

街道

日本骑兵部队耀武扬威地通过宜昌街头。街道上除了鬼子兵几乎空无一人,只有背景中的三重檐古建筑显得异常高大。

司令部

几个日本军官走出宜昌警备司令部的大门。宜昌沦陷之前,宜昌警备区的司令为蔡继伦,同时他还兼任荆宜师管区司令一职,此时早已人去楼空。

揽胜楼

一群日本士兵在揽胜楼前的合影。揽胜楼坐落于唐代始建的东山寺中,站在楼上可以一览全城风景。此时的东山寺遭到了日军炮火的严重损伤,满地狼藉。

关卡

日本人在临江街道设立的关卡,对来往的百姓进行严格盘查。图为一名日本步哨正在盘问过路的母子。

巡逻

在宜昌长江岸边巡逻的日本鬼子小队,扛着长枪,挂着膏药旗。不远处是一条搁浅的木船,前方可见江边建筑,江对岸是磨基山一角。

磨基山

与宜昌城隔江而望的磨基山,它因为三角锥似的独特造型,而被称为“东方金字塔”。此时宜昌城虽已失守,但磨基山附近仍有大量的中国士兵。

慰问团

宜昌沦陷之后不久,一支来自日本恭城县的女子演艺团便来到了宜昌,通过表演节目和送慰问袋等方式,慰问日军。当年有大批这样的日本女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土地上,在沦陷区四处乱窜,进行所谓的慰问演出,为侵华日军继续侵略加油打气。

隔江远望

1940年6月29日,侵华日军以疏散难民为掩护强行渡江,占领了磨基山等沿江据点。图为站在磨基山下的日本步哨,远处是宜昌城江边的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