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春苗破土,荧屏新生——冯胜勇再谈电视剧的破局与深耕

10月28日至29日,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期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先后出席“春苗破土 创见

10月28日至29日,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期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先后出席“春苗破土 创见未来——影视人才培育与精品内容共创之路”沙龙以及剧集论坛,并就电视剧行业的人才培育、管理与扶持等话题进行了坦诚而深刻的交流对话。

讲话如同精准的罗盘,既直面行业沉疴,更指出创作与人才培育的前行方向,在全行业激起层层涟漪。

(一)

讲话指出,电视剧是时代的缩影,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正餐”。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但人才结构性短板和发展瓶颈已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关键。

从发展层面来讲,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当前却也面临着时代变革的考题。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命题,是广电视听行业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必须跨越的门槛;与此同时,全行业面临着发展瓶颈,需要从更高视野研究破题之策。

在此背景下,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编剧、导演、演员等从业者不仅要懂创作,还要懂传播、懂用户、懂平台,具备跨媒介叙事和全链路运营能力。

而文旅融合、跨界合作成为新趋势,亟需“影视+”型人才。影视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形态,是与文化旅游、品牌商业、地方发展深度融合;数智融合加速推进,“技术+艺术型人才缺口凸显”。虚拟制作、AI辅助创作、实时渲染等新技术正在重塑影视工业流程,但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双栖”人才仍然稀缺。

对此,讲话给出了清晰的培育路径,要以“人民立场”为根,让创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汲取灵感;以“创新突破”为魂,秉持“忠诚不老实”的创作态度,在守正基础上超越前人;以“拥抱变革”为翼,在虚拟制作与AI创作的探索中抢占人才高地;以“开放生态”为壤,通过产学研融合与“传帮带”机制让春苗茁壮。

从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箴言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理念,无不印证着创新对于人才成长的核心意义。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讲话强调必须以更开放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推动影视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

曾几何时,电视剧创作陷入了“明星中心制”的迷思,天价片酬、撕番位、饭圈乱象甚嚣尘上,剧本沦为陪衬,所催生出来的投资失衡与内容粗制,早已在观众的“祛魅”中显露颓势。

创作生态的重构,更需打破积弊、回归本真。讲话直指这一“本末倒置”的怪象,强调必须回归到“剧本中心制”,这不仅是制作流程的调整,更是一种创作哲学的拨乱反正,那就是好故事才是电视剧的灵魂,有了“谁演谁红”的底气,才能打破“谁红谁演”的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推动“剧本中心制”,并非厚此薄彼,而是以剧本为“定海神针”重建平衡,让资金流向打磨故事与升级制作,让演员回归“用角色说话”,其中心内涵就是要求全行业都集中到“讲好故事”的方向上来。

更值得深思的是对“说教思维、威权思维”的摒弃。在信息平权的互联网时代,观众早已不是被动接受的受众,而是拥有高度自主性的用户,那种“我拍什么你看什么”的傲慢姿态,必然被时代淘汰。

讲话提出“从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要求创作者放下身段,以平等姿态与观众对话,在共情中实现价值传递。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的作品,无不是以真诚打动人心,而非靠强行说教。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包容的环境与科学的引导。广电总局出台的“21条”举措如春风化雨,从打破集数与时长的桎梏,到中剧、短剧集、季播剧、网络故事片等新业态百花齐放,《我的阿勒泰》《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已然证明了多元创作的生命力。

在创作方向上,“顶天立地”的原则为创作者提供了清晰指引,“顶天”是坚守政治方向,“立地”是守住公序良俗,而对“天地中间”的艺术创作则要包容。这种分类指导的思路,既划清了底线,又给予了空间,有望改变过去“立项难”的困局。特别是对涉案剧、古偶剧的合理调控,以及对中剧、短剧集、季播剧等新形态的扶持,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智慧,实现管理与行业的良性互动。

(三)

讲话对文艺批评生态的关注同样发人深省。健康的文艺生态既需要“有点辣味”的真诚批评,也需要抵制恶意舆情的侵蚀。这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艺繁荣时期,无不是百家争鸣,批评与创作相互激荡的结果。

在政策层面,讲话强调正在体系化提升内容审查工作质效,实施一揽子改进措施。包括“非必要不协审”、提高协审针对性和效率、边审边播、压减审查时限、总局省局同步审查、面对面沟通,最大限度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等。

值得一提的是,讲话提出将打破审查“神秘感”,实施电视剧通气会暨创作指导例会制度。“把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旗帜鲜明地宣传出去,实现与行业的良性互动,让行业跟着我们一起走。”

针对行业中存在的追逐流量的问题,讲话鲜明提出反对的不是流量,反对的是“唯流量”,正能量不等于低流量、无流量,主旋律也应该澎湃大流量。

讲话同时提出管理人员“不靠权威靠专业”的承诺,或许是这场变革中最动人的部分。当管理者能够以专业素养服人,而非依靠行政权威,整个行业的创作活力必将得到释放。显然,这种姿态背后,是对艺术规律的尊重,是对创作主体的信任。

关于商业模式,讲话提出,网络视听平台要不断改进商业模式,采取有力措施形成正向和良性循环。信息透明前提下的“保底+分成”模式应该是努力方向,这样做作品上线才有更大想象空间,好作品有好收益,行业各主体才会更有积极性。

讲话淋漓酣畅,不推诿、不敷衍,而是直面问题娓娓道来,将问题讲清,将方向讲透,并提出破局之道,那就是不在追逐流量的迷途中,不在模仿他者的路线上,而是在扎根现实、服务人民的初心回归中。当创作者敢于在前人基础上超越前人,当创新精神如天地江海般无穷不竭,电视剧创作必将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