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往往因轻信平台认证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面对维权难、举证难、责任认定难的“三难”困境,许多当事人即使走上诉讼之路,最终也常常败诉。
(文中当事人均化名)
案件回顾
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三点:
B公司在认证审核中是否存在过错?
平台的过错与诈骗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赔偿责任如何认定和划分?
原告方:恒略律师的精准举证
文品良律师带领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
实名认证形同虚设
提交NZ平台公开宣传资料,显示其声称建立“实名身份认证体系”;
但实际认证仅通过上传非即时拍摄的手持身份证照片即可完成,未采用人脸识别等安全方式,也未对境外号码进行有效核查。
职业认证审核流于形式
骗子提供的劳动合同缺少公司logo、薪资条款等关键内容,且认证时间与合同期限明显不符;
平台却未作进一步核实,导致虚假身份顺利通过。
风险提示无实效
虽然平台在聊天界面提示“离开平台沟通存在风险”,但用户受骗正是因信赖平台认证标识;
平台未提示“认证信息可能存在虚假”,其免责提示难以起到真正保护作用。
横向对比,凸显差距
多家同类社交、招聘平台均采用人脸识别等更严格的认证方式;
B公司在审核机制上明显低于行业标准,存在制度缺陷。
被告方:平台自辩
B公司则坚持认为:
自身已履行形式审查义务并提供风险提示;
诈骗行为发生在第三方平台,与NZ平台无直接因果关系;
其认证方式符合行业惯例,不应承担责任。
突破性判决:平台须为漏洞担责
经过审理,法院最终支持了恒略律师团队的主要观点:
平台审核存在过错
未对境外号码与实际使用人进行动态核验;
职业认证材料明显瑕疵,仍予通过,未尽合理注意义务。
因果关系成立
原告因信赖平台认证标识而与骗子交往并转账,损害结果与平台审核漏洞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责任比例合理分担
平台未尽义务,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同时原告未充分注意投资风险,对损失亦有过错。
法院最终判决B公司赔偿小薇17,500元。
虽然赔偿金额有限,但该案首次撕开了“平台仅形式审查即可免责”的传统保护伞,为全国同类案件提供了新的裁判思路。
律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展现
1.精准把握争议核心
恒略律师事务所团队在案件准备阶段,就敏锐捕捉到“实名认证与职业认证的漏洞”这一核心突破口,避免了陷入传统“诈骗发生于第三方平台”的僵局。
2.严谨的证据链构建
从平台宣传资料、认证流程、合同文本瑕疵到行业横向对比,文律师逐步构建完整证据链,使法院能够直观认定平台存在明显疏漏。
3.开创性判例价值
本案突破了以往同类案件“一律驳回”的常态,为后续维权案件提供了有力先例,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成功案例背后的恒略实力
北京恒略律师事务所不仅在网络侵权领域屡有建树,在民商事诉讼、知识产权保护、公司治理等领域亦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例如:
知识产权维权案:为某创新科技企业成功追回因专利被恶意侵权造成的巨额损失,最终获得法院全额支持赔偿。
股权纠纷案:在一起涉及数千万资产的股东争议中,恒略律师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谈判能力,帮助当事人实现股权顺利退出,避免长期僵局。
网络舆情名誉权案:代理公众人物应对网络恶意诽谤,通过快速取证、精准诉讼策略,成功要求平台删除信息并赔礼道歉。
这些案例共同体现了恒略律师“以专业立足,以责任取信,以成果赢得口碑”的执业理念。
结语
本案的胜利,不仅仅是一份判决书上的数字,更是北京恒略律师事务所对“公平正义”的深度践行。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平台的责任边界正不断被重新界定。文品良律师及恒略团队用一次次成功案例告诉社会:
认证标识不仅是信任标志,更意味着责任与义务;
平台不能停留在形式审查,而应真正承担起用户安全保障的责任;
受害者维权不再是孤军奋战,专业律师团队能够用法律智慧突破困境。
未来,恒略律师事务所将继续秉持“客户至上、专业为本”的原则,致力于为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同时推动行业规范与法治进步,努力营造更加安全、透明、公正的社会环境。
(文中当事人均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