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追,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史记注解》之乐书23

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夫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
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车甲弢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苞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阹’,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如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持久,不亦宜乎?”
孔子说你请坐,我将其中的道理说给你听,音乐的演奏是为了表现事业成功之后的功绩的,开始的时候武士拿着盾牌像山一样,展现了武王事业的准备阶段,发扬蹈厉是为了展现太公在进取之中的智慧,《武》乐后来半坐的动作是为了展示周公、召公治理的效果。
况且《武》乐的是从北方出场开始表演的,在次出场表演的时候就已经消灭了殷商,第三次出场表演是征伐南方,第四次出场的时候,南方已经成为了周的疆土,第五次表演是将陕地分治,周公治理左边地区,召公治理右边地区,第六次进行表演是为了表达对天子的尊敬,五人组成的一个团队是为了表现武王和将军们在建工立业时付出的艰辛,最终将美好的品德传遍天下。
一组同步前进,是为了表达事业的早日成功,久久的站立不动,是为了等待诸侯的到来,你一定看过牧野之战的相关记载吧,武王消灭殷商返回周地,还没有下车便下令封黄帝的后人于蓟,封帝尧的后人于祝,封帝舜的后人于陈,下车之后封夏后氏的后人于杞,封殷商的后人于宋,封上了王子比干的墓地,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让他主持祭祀商容而恢复了他的职位。

对百姓实行宽容的政策,士兵对进行了封赏,渡过黄河回到了都城,将马放养在华山南边表示不在进行乘坐,将牛放养在桃林之地,表示不在用它运用粮草,兵车战甲收藏进府库表示日后不会使用,将兵器倒放,并用虎皮包起来,表示天下没有了战争。
将那些有功的大臣封为诸侯,将这个封赏的过程叫做建阹,于是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了武王不在用兵的消息,将军队解散后让他们举学习射礼,在左边教导《狸首》之射,在右边教导《驺虞》之射,逐渐用于杀伐的射箭技术也就消失了,穿着整齐的朝服,带着礼貌,拿着象征身份地位的笏板的大臣增多了,那些时刻准备征战杀伐的勇武将军则减少了。
在明堂举行祭祀先祖的礼仪,于是百姓更加努力去行使孝道,朝觐制度让诸侯能够明白自己臣子的身份,亲自进行耕种用收获的粮食进行祭祀上田,诸侯于是更加知道了敬畏,这五件事情是治理天子必不可少的。
在太学供奉着三老五更,天子亲自袒露肩膀割肉,做成肉汤来供奉,亲自倒酒来祭祀,自己亲自参与祭祀舞蹈的开始,这就是为了让诸侯知道敬爱,这样做周朝的良好制度便传遍了天下,礼乐相互发挥作用,天下得到了治理,因此《武》乐的行动迟缓,也就很符合实际情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