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彩礼,好像这是专属于年轻人的话题,该不该给、给多少、拿回多少造出了不少的地域笑话和“人间喜剧”。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开始“移风易俗”,要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减少借婚姻索取财物的纠纷。
至于具体效果如何,我们先按下不表。今天咱们聊聊中年人结婚的彩礼问题。其实中年人结婚也分头婚跟二婚,这两种情况下面临的彩礼复杂程度不亚于年轻人。
我的一位老同学,今年也44岁了,在上海工作,是一家外企的中层干部,事业又成。但一直都是身边花香不断,却片叶不沾身。如今朋友圈才发了订婚宴的照片。女方长相大气婉约,一看就不到40岁,估计也就35岁出头,落落大方,很像电视剧里女强人的感觉。
而订婚宴照片里,各种订婚常见的五金、现金自不必多说,一把奔驰车钥匙放在了C位,其他的糖果呀礼盒呀堆满了桌子,豪华精致感溢出屏幕!
据我了解,人到中年才头婚的人群虽然稀少,但在中大城市里早婚早育的人群才是少数的。上海公园里相亲角的老大爷老大妈,一聊到相亲年龄,30岁都还太小,不用着急!
而其中最关键的变量,是双方以及双方家族的收入、社会地位和资产总额必须得是“门当户对”。如果梁山伯来到现代,上海的老家长们非得给他几块钱硬币,因为在公园里日行一善布施一下还是可以的。
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这不仅适用于年轻人,更适用于中年人,尤其适用于精致的中年人。他们没有了年轻人的冲动、不理智,将爱情的概念从婚姻的概念里彻底分离开,一码归一码,婚姻必须是能让二人的生活甚至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好的典范甚至不亚于一场股权融资!
对于大部分头婚的中年人而言,彩礼不是最重要的话题,基本都是走个过场,你问多少算走个过场?虽然各地具体数字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对不比年轻人少!因为真正的大头在车子跟各类婚后资产预期上,相比较而言,现金只是冰山一角。
而二婚的中年人群体人数更多,更具有普遍性。像我的邻居张姐最近找了个对象,是相亲认识的,还没半年两人就商量着结婚了。
我逗趣问她,他跟你求婚了没?张姐翻了翻眼,说这么大岁数了谁整那肉麻的东西!基本就是把各项结婚后的事情扒拉清楚了,盘算一下双方觉得都没问题,也就结婚了。
这类人群按照过去的情况是比较少要彩礼的,或者说彩礼是真正的意思一下就行。因为经过头婚之后,其实男女双方都越来越意识到彩礼并不是保障婚后幸福的灵丹妙药。
但如今,一些不良的风气还是在影响着这些二婚追求幸福的中年人们,我身边有几个离婚多年的同事,都是相好了女同志,但双方在彩礼和财产归属上起了冲突,便就此一别两宽了。
现在年轻人们都在抵制高额彩礼,大超相信中年人的婚姻,彩礼也正在慢慢消失。因为中年人大都并不真正在乎彩礼本身,“门当户对”才更加符合他们的婚姻追求。不管是头婚还是二婚,为了爱情还是搭伙过日子,中年的婚姻要面临更短的“花期”和更多的家庭难关,只有各方面物质条件门当户对,二人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强强联合对抗风险。
实际上大多数中年人婚姻都有的顾忌在于如何维持自己当前的家庭跟爱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二婚的难度没有头婚那么高,双方一般考虑清楚之后不会漫天要价;但二婚的顾忌比头婚多得多。双方子女如何相处?子女如何跟“后爸”、“后妈”相处?努力了半辈子攒的家业要不要全都告诉对方?双方老人生病了需要自己出很多钱吗?
令人头大的顾忌这么多,在他们看来彩礼只不过是年轻人们人为设置的结婚门槛,就好像世界魔方还原大师在看小朋友搭积木攀比一样。生活的麻烦烦恼远比年轻还没结婚的围城外的人们想象的多。
中年人的婚姻,你可以说各有所图不纯粹,但他们并没有年轻人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跃升的不切实际的、“既要还要”的幻想;中年人的婚姻,你可以说算计太多很心累,但人家婚前把各种交换条件一件件掰扯好,不留婚后争吵的隐患;中年人的婚姻,你可以说少了彩礼但多了资产要求,但中年人往往就是找跟自己资产水平差不多的对象,实现自身阶层的稳定,理性投资婚姻。
中年人的婚姻,从来不是赌博或者爱的契约,但也正因如此,中年人的婚姻往往更加稳固和长久。
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打出一起参与讨论!我是大超,点击关注不迷路,我们明天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