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伴随10月31日深夜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的发射,稳稳地带着三名航天员到了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并与之对接成功,中国空间站迎来了又一次的交接时刻,6名航天员同飞场景再现。

这一组看起来似乎再正常不过的交接过程,圈叔却在其中发现了几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点。今天圈叔就把自己发现的这三点不同,说出来给大家听。
这三点分别是:大大缩短的交会对接时间,以前航天员随身的手提箱不见了,还有一点就是三年前其实神舟二十一号指令长张陆,就与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有过一次在轨交接,这次是3年后的重聚。
先来说交会对接的时间。今年神舟二十一号最让人惊叹的就是一个被大幅缩短的时间:3.5小时。

从发射到与空间站对接,神舟二十一号只用了短短3.5小时,绕着地球飞了仅仅2圈。这个速度,再次刷新了由中国航天自己保持的纪录,将之前已经很快的6.5小时模式又远远甩在了身后。
然而,当全国观众都为“3.5小时”而沸腾时,圈叔却发现了一个更值得玩味的细节:航天员出征仪式上,那件熟悉的“标配”,一个被戏称为“航天员手提箱”的灰白色小箱子,不见了。
要知道在之前的每一次出征,从神舟十号一直到神舟二十号,航天英雄们一边回收向着欢送的人们致意,一手却总会拎着一个小箱子。

这一切在神舟二十一号发生了变化,神舟二十一号指令长张陆,航天员武飞和张洪章,却是两手空空,轻松登上了前往发射塔架的转乘车。那这个神奇的小箱子到底装了什么?为啥从这次开始就消失不见了呢?
其实,这个“箱子”可不是普通的行李箱,它的大名叫作“便携式航天服通风装置”。怎么说呢,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航天员登舱前专属的、手持的“移动空调”。再进一步说,这个“移动空调”是给航天员所穿的航天服换气用的。

毕竟,在地面等待发射的这几个小时里,航天员需要早早穿上厚重的舱内航天服。这衣服密封性极好,穿脱非常不便,虽然里面配有能散热的“液冷服”,但时间一长,难免还是会闷热、潮湿,让人感觉憋气。这个时候,“小箱子”就派上大用场了。
它通过一根导管连接航天服,内部的风机和滤网会持续将外界凉爽、洁净的空气送入服装内,同时把航天员身体产生的湿热空气排出来,从而在航天服内部形成一个舒适宜人的“微气候”,保证航天员能以最佳状态进入飞船。

那就更不对劲了,这次这箱子没了,航天员难道是因为临近冬天不怕出汗不怕热了?
当然不是!这只箱子的消失,其实是技术的进步。以前需要外挂的通风系统,现在科研人员已经通过优化之后,集成到了航天服里。于是这个“多余”的小箱子,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神舟二十一号的航天员们,更加行动自由地,也更加简洁地可以去参与出征仪式了。相信从这次开始,我们也再也不会看到有航天员“拎着空调”外挂走路的场景了。

我们刚刚见证了令人激动的“太空会师”。这已经是中国空间站建站以来迎来的第七次“太空会师”了。当空间站舱门打开,迎来神舟二十一号指令长和神舟二十号指令长的第一句对话“好久不见”。圈叔才意识到这一次的交接,其实充满了历史的味道。
如果我们把时钟拨回2022年11月29日。当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与在轨的神舟十四号乘组实现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在轨轮换”。那时,神舟十四号的指令长,正是陈冬;而神舟十五号乘组的三号航天员,正是张陆。

这仿佛是3年前历史的一幕重演。
在那次历史性的会师中,节点舱门打开,陈冬给了神十五指令长费俊龙一个热情的拥抱,激动地说:“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费俊龙则回应道:“辛苦了,同志们!”当时作为“新人”进入空间站的张陆,与战友蔡旭哲开心地拥抱,连声说“太高兴了!”。
三年过去,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再次在太空相遇。只是这一次,张陆已经从乘组成员成长为了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指令长,与“老指令长”陈冬再次握手星空之下。
一句好久不见,或许指的就是三年前的那次见面吧!也或许正是中国航天人浪漫与担当的最好体现。

神舟二十一号的发射,为2025年的中国载人航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按照“发一备一”的策略,神舟二十二号已经进入应急值班状态。更令人期待的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在明年的两次神舟任务中,很大概率将首次出现国外宇航员或港澳地区航天员的身影。同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的首飞任务也已提上日程。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从48小时到3.5小时,从一个“手提箱”的消失到一次次技术的飞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速度,更是中国航天人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告别2025,期待2026,中国航天的下一个惊喜,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