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完美主义崩塌时,我获得了3个顶级认知

搞砸我说我很累,他说大家都很累。于是,我学会了闭嘴。后来,我能吃一百种苦,却怕突然有人心疼我。凌晨两点半,我坐在工位上,

搞砸

我说我很累,他说大家都很累。于是,我学会了闭嘴。后来,我能吃一百种苦,却怕突然有人心疼我。

凌晨两点半,我坐在工位上,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份已经改了第17遍的产品方案,手指悬在鼠标上方,怎么都点不下那个“发送”键。

办公室里只剩下保洁阿姨拖地的声音。她经过我身边时叹了口气:“小姑娘,又加班啊?我看你天天最后一个走。”

我挤出一个笑容,没说话。我怎么跟她解释?这份方案我已经做了三个星期,老板两天前就催过一次,昨天又在群里艾特我问进度。但我总觉得哪里还不够好,数据的排版能不能再优化一下?竞品分析是不是还差一个维度?用户画像的描述会不会显得太粗糙?

那天晚上,我最终还是没发出去。我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再完善一天,明天一定要完美。”

第二天下午,老板把我叫进会议室。他的表情很平静,但那种平静让我心跳加速:“这个项目我决定让David负责了。你最近状态好像不太好,先休息一下吧。”

走出会议室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搞砸了。985毕业,大厂工作五年,我竟然连一个项目都做不好。

改变

那次失败之后,我整个人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白天,我假装一切正常,参加会议、回复邮件、对同事微笑。但到了晚上,我会一遍遍在脑海里回放那个场景,想着如果我早一点交方案,如果我不那么纠结细节,是不是就不会失去这个机会?

最可怕的是,这种模式开始蔓延到我工作的每个角落。

新的季度,部门要做一个用户增长的创新项目,需要有人提案。那天早会上,老板的目光扫过整个团队:“谁有想法,下周内部分享会上可以讲讲。”

我脑子里其实有个思路,前段时间我注意到竞品有个功能的用户留存数据特别好,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优化。那一瞬间我甚至想举手,但马上,那些声音又冒出来了:

“你上次项目都搞砸了,凭什么觉得这次就能行?”

“这个想法可能早有人想过,只是不可行才没做。”

“万一讲得不好,大家会觉得你水平就这样。”

我的手抬到一半,又放了下来。会后,95年的实习生小陈兴冲冲地跑去找老板:“我有个想法想试试!”

那个想法跟我想的几乎一模一样。

接下来的三个月,我眼睁睁看着小陈从零开始做那个项目。她的方案其实很粗糙,数据统计有明显漏洞,竞品分析也不够深入。但她每周都会主动找老板汇报进度,遇到问题就立刻拉人讨论,改方案的速度快得惊人。

有一次在茶水间,我听到运营总监跟老板聊天:“小陈这孩子不错啊,虽然经验不足,但行动力很强,试错的勇气很难得。”

老板笑着回应:“是啊,有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那句话像一根刺,狠狠扎进我心里。

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是985毕业的,校招进的大厂,论能力论背景我都不比任何人差。可为什么,我越来越不敢开始新的事情?为什么那些看起来能力不如我的人,反而做出了成绩?

那段时间,我失眠很严重。有天凌晨三点,我刷手机刷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优秀的人反而容易焦虑?”文章里提到一本书,叫《了不起的我》。我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就下单了。

书到的那天晚上,我随手翻开,看到第一章就愣住了。作者写:

“很多人以为自己害怕失败,但其实,我们害怕的是失败后对自我认知的颠覆。如果我一直告诉自己‘我是优秀的’‘我必须做到最好’,那么每一次的不完美,都会变成对这个信念的威胁。”

我的眼泪突然就下来了。

这不就是我吗?从小到大,我的身份就是“学霸”“优秀员工”“别人家的孩子”。我习惯了用“完美”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现在,我反而被这个标签困住了。只要有一点点可能做不到完美,我就干脆不开始。

书里还提到一个概念,叫“心理舒适区”。它说,困住我们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我突然意识到,我这种“不够完美就不开始”的模式,其实就是我的舒适区。虽然它让我痛苦,但至少我不用面对“努力了还是失败”的风险。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试试书里说的“小步子原理”。

第二天早上,部门周会照常进行。会上提到下个月有个跨部门的产品优化项目,需要有人牵头。我深吸一口气,在老板问“谁有兴趣”的时候,举起了手。

老板明显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好,那你来负责前期调研,先整理一版需求清单。”

会后回到工位,我打开电脑,手心全是汗。以前的我,会想着“需求清单要详尽、要专业、要让所有人挑不出毛病”。但这次,我按照书里说的,给自己定了个“踮脚就能够到”的小目标:

今天只做一件事,列出三个核心需求,每个需求写一句话描述,就这样。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时。一小时后,我真的写完了。虽然很粗糙,虽然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但我点了“保存”。

那一刻,我感觉心里那块大石头,轻了一点点。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每天都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得可笑”的目标:今天只访谈一个用户,今天只完善一个需求的细节,今天只画一张流程图的草稿。

我不再要求自己“一次性做到完美”,而是允许自己“先完成一个小步子”。

神奇的是,当我不再纠结“这样够不够好”的时候,进度反而变快了。第三周,我把初版需求文档发给老板。我在邮件里特意写了一句:“这是第一版,还不够完善,我会持续迭代。”

老板回复很快:“思路不错,我们周五开会讨论细节。”

周五那场会,我原本以为会被挑出一堆问题。确实,大家提了很多意见,有的地方我确实没考虑到。但让我意外的是,老板在会议最后说了句:“整体方向没问题,大家提的建议你记录下来,下周我们看优化版。”

会后,坐在我旁边的David跟我说:“你最近变化挺大的,感觉不像以前那么紧绷了。”

我笑了笑,没跟他解释。我知道,这个“变化”,是我用一个个小步子换来的。

那个项目最后做了一个半月。中间有过返工,有过被质疑,也有过数据不理想的时刻。但我每次都告诉自己:没关系,我们在往前走。

项目上线后,第一个月的用户留存率提升了18%。季度复盘会上,老板特别点名表扬了我的项目:“这次执行得很扎实,从提案到落地,节奏把握得很好。”

那天下班后,我重新翻开《了不起的我》,看到书里那句话: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我终于懂了。

觉悟

我经历的这一切,后来发现,其实就是《了不起的我》里提到的“完美主义陷阱”和“突破心理舒适区”的过程。

作者陈海贤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做了十几年心理咨询。他在书里说,很多看起来是“能力问题”的困境,本质上是“思维模式”的问题。

就拿我的经历来说,我以前一直觉得是自己“不够优秀”“还需要努力”。但其实,真正困住我的,是三个隐形的枷锁:

第一个枷锁,叫“完美幻觉”。

我一直以为“完美”是一个标准,只要我足够努力就能达到。但书里说,完美其实是个幻觉。你永远可以找到不够好的地方。记得我那份改了17遍的方案吗?第17遍的时候,我还是觉得不够好。这不是标准的问题,而是我在用“完美”来逃避“提交”的风险。

书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接纳自我是舍弃对完美世界的执念。”真正的成长,不是把事情做到完美,而是接受“我可以带着不完美往前走”。

第二个枷锁,叫“熟悉的应对方式”。

这个特别隐蔽。我们常常觉得,痛苦的事情应该赶紧逃离。但书里说,有些让我们痛苦的模式,反而是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因为我们熟悉了它。

就像我,虽然“不够完美就不开始”这个模式让我焦虑、让我错过机会,但它其实保护了我。只要我不开始,就不用面对“全力以赴还是失败”的风险。这种模式虽然痛苦,但很“安全”。

真正的突破,是逼自己换一种应对方式。哪怕手心冒汗,哪怕浑身不自在,也要尝试“先完成,再完善”这个新模式。

第三个枷锁,叫“改变要靠意志力”。

我以前总觉得,改变需要咬牙坚持,需要超强的自控力。但书里的“小步子原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它说,改变不是靠意志力硬撑,而是把目标缩小到“踮脚就能完成”的程度。就像我从“写一份完美方案”缩小到“今天只列三个需求”,从“每天工作十小时搞定项目”缩小到“每天完成一个小任务”。

为什么这样有用?因为每一次完成,都是在给大脑创造“我能做到”的新经验。当这些新经验积累得足够多,我们自然就会相信:“我是可以做成事情的。”

书里有句话我特别喜欢:“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你看,我那些“先完成再完善”的经历,就是在替代我以前“必须完美才能开始”的旧经验。当新经验越来越多,旧模式自然就松动了。

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点,就是“身份认同”。

我以前的身份是“必须优秀的人”,所以每一次不完美,都是在否定这个身份。但现在,我给自己换了个标签——“持续成长的人”。

“持续成长的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可以犯错,可以不完美,可以今天只完成一点点,只要我在往前走就够了。

这个身份的转变,让我轻松了太多。

升华

回头看这大半年,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了不起”,从来不是把每件事都做到满分,而是在不完美中依然敢往前走。

我们这代职场人,太容易被“优秀”绑架了。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用成绩、用业绩、用别人的认可来定义自己。可我们忘了,成长不是一条笔直的上升曲线,而是螺旋式的。有前进,有停滞,有反复,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就够了。

如果你现在也在经历类似的困境,害怕开始新项目,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或者因为一次失误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你: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你能控制的,是今天迈出一小步;你无法控制的,是这一步会不会立刻带来完美的结果。

所以,下次当你又陷入“还不够好”的循环时,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不追求完美,只追求“比昨天好一点点”,我今天可以做什么?

也许是发一封还不够完善的邮件,也许是提一个还不够成熟的想法,也许只是在会上举一次手。

这些小步子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会积累成新的经验,带你走向那个更松弛、更有力量的自己。

那个了不起的你,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