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来自于《朱利叶斯・A・巴尔相册》,。巴尔是一名飞行员,同时也是一个摄影发烧友,下面分享的是他在兰州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拍摄时间在1939年前后。

城外
兰州城外一座三拱门建筑,拱门上有精美的石刻和石匾,可惜看不清上面的字,拱门两边有两座石狮子。不远处是兰州高大的兰州城门。

全景
这张照片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看到古建筑的全貌,建筑的破损和周围的断砖碎瓦并非因年久失修导致,而是因为日军飞机的轰炸。

兵工厂
1939年2 月20日和23日,侵华日军的飞机从山西运城起飞,长途奔袭至兰州,对城区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轰炸。图为被日军炸弹摧毁的兰州兵工厂。

街头
日军除了重点轰炸军用设施之外,还对居民区进行了无差别轰炸,导致大量无辜百姓伤亡,无数房屋倒塌,许多家庭流离失所。图为被日军轰炸之后的街道废墟。

省政府
巴尔和两名中国男子站在甘肃省政府门前合影。省政府位于今兰州城关区,其前身是明代的肃王府,清代时为陕甘总督署所在地。

家庭
巴尔镜头里的妻子和孩子,母子三人从低到高依次而站,弟弟穿着短裤,姐姐穿着花裙子,母亲则叉着腰站在最后边。这种排序在墙上留下的影子则更为明显,大概率本就是巴尔专门的构思。

冲锋枪
比起上一张叉着腰相比,这张照片中的妻子更加“彪悍”,因为手里拿着一把汤普森冲锋枪。图中介绍,他们从西安和兰州的路上一直带着这把枪用来防身。

供水
小姐弟站在一头毛驴的旁边,毛驴后部上绑着支架,地上放着两只水桶。这是一头专门从黄河中运水的牲口,负责给这个西方家庭供应每日的用水。

牛奶供应
巴尔专门安排三个孩子站在一头牛的前面,后面黑色的母牛是他们每日牛奶的来源。此时,一名当地男子正坐在小凳子挤牛奶,另一名男子帮助牵着牛。

洗衣服
拿着棒槌,在黄河边上洗衣服的女人们,其中有中年妇女,也有大姑娘。因为裹着小脚,多数女子采用跪着的姿势洗衣服,这样反倒比蹲着更轻松一些。

水车
当年在兰州城外的黄河岸边,可谓是水车林立。兰州地处西北,降水量少,这些水车担负着为城市供水以及灌溉农田的作用。黄河水通过水车上面的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岸上。

水车下
水车下来往的行人,两相对比可以直观感受到水车的巨大。距离水车不远是一些民居建筑,住在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都已习惯听水车“吱吱扭扭”的转动声,也早已习惯在这种声音中生活。

羊皮筏
黄河岸边,一名男子站在水中正在给漏气的皮筏充气,那时候没有气筒,完全依靠嘴巴吹气,单就这一点来说,就很了不起。

合影
巴尔和朋友站在皮筏旁合影。根据清康熙十四年( 1675 年)的史料记载,当时的兰州就已有大量皮筏在使用,可以载人,也可运物。羊皮筏的巧妙之处在于可模块化的组合,能根据运量拼接出或大或小的筏子。

兰州机场
从空中俯瞰兰州机场。这座机场位于城东部的拱星墩,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军民两用机场。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国军队以及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起降战机、执行防空的重要航空基地。

鸟瞰长城
兰州和武威之间蜿蜒的长城。这段长城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是为了抵御匈奴侵扰及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到了明代,为了防范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又对这一带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增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