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他一生歼敌百万,立下不世之功,却被自己的主子送入断头台

🔥 战神白起:坑杀40万赵军背后,为何秦昭王最终要他死?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尽,40万赵军俘虏的哀嚎声

🔥 战神白起:坑杀40万赵军背后,为何秦昭王最终要他死?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尽,40万赵军俘虏的哀嚎声就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这场战役,让一个名字响彻了整个战国——白起。

他一生攻城70余座,歼敌近百万,从未败绩。 连司马迁都在《史记》中感慨: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但你也许会惊讶,就是这样一个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战神,最终却被秦昭王赐剑自尽,死在了咸阳城外的杜邮。

为什么?

从小兵到战神,白起凭什么?

白起不是贵族出身,他能爬到武安君的位置,靠的是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战绩。

公元前294年,白起初次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一战成名。此后的伊阙之战,他以12万秦军对阵24万韩魏联军,斩首24万,几乎全歼对手。

要知道,那个年代打仗可不是玩游戏,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还能大获全胜,靠的是对地形、人心、时机的精准把控。

白起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能打胜仗,而是他每次都能把敌人打到绝望。

公元前278年,他攻破楚国郢都,逼得楚国迁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再斩魏赵联军15万。

但真正让白起封神的,还是长平之战。

长平一战,为何要坑杀40万降卒?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峙,这一打就是三年。

赵国名将廉颇采取坚守策略,秦军久攻不下。秦国丞相范雎使了个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中计,临阵换将。

赵括上任后,改守为攻,结果中了白起的埋伏。46天后,40万赵军被围困在长平,粮尽援绝,只能投降。

白起做了一个决定:除了240名年幼士兵放回报信,其余全部坑杀。

这个决定,让后世争议了两千多年。有人说他残暴,有人说他理性。

其实白起自己说得很清楚: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40万青壮年俘虏,秦国养不起,放回去就是给赵国补充兵源,留着又怕生变。从军事角度看,这是最“经济”的选择。

但也正是这一战,白起的命运开始转折。

功高震主,秦昭王为何容不下他?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追击,一举灭赵。但范雎从中作梗,劝秦昭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

为什么?因为白起功劳太大了,再让他灭了赵国,谁还能压得住他?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再次命白起出征邯郸,白起拒绝了。他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我军疲弊,难以取胜。

这话没错,但说得太直白了。

在君王眼里,这不是实话实说,这是抗命。更要命的是,白起还说了一句:当初不听我的建议,现在后悔了吧?

这就是在打秦昭王的脸。

秦昭王强令白起出征,白起称病不起。秦昭王派别人去打,结果大败。这下秦昭王彻底怒了:你不去,别人就打不赢,这不是摆明了说朕离不开你?

公元前257年,白起被贬为士兵,流放阴密。走到杜邮时,秦昭王派使者送来一把剑。

白起接过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沉默片刻后,他自己给出了答案:长平之战,我坑杀赵卒数十万,足以死矣。

说完,自刎而死。

战神之死,到底是谁的悲剧?

白起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抗命,实际上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范雎嫉妒他的功劳,秦昭王忌惮他的威望,赵国恨他的杀戮。当这三股力量汇聚在一起时,白起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历史上从来不缺能打仗的将军,但能善终的战神却寥寥无几。

韩信被吕后诱杀,岳飞死于风波亭,蓝玉被朱元璋剥皮……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功劳太大,威望太高,让君王不安。

白起临死前说自己该死,是因为坑杀了40万赵军。但你仔细想想,如果他真的认为自己有罪,当初为什么要下这个命令?

这不过是一个绝望的人,给自己的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罢了。

今天我们回看白起的一生,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权力的游戏里,能力越强,死得越快。

你可以为君王打下江山,但不能让君王觉得离不开你。你可以立下战功,但不能让君王觉得你功高震主。

白起被称为战神,不仅因为他的战绩无人能敌,更因为他的结局警示了所有后来者:在权力面前,忠诚和能力都不是护身符。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白起,长平之战后,你会怎么做?是功成身退,还是继续为秦国征战?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