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医疗机构的朋友问,为啥自家的制剂备案总被打回?其实医疗机构制剂备案看着流程不复杂,但细节里全是学问,一步没做好就可能耽误几个月。今天就把这份实操干货分享出来,帮大家把医疗机构制剂备案的关键要点摸透。
先明确一点,不是所有制剂都能走医疗机构制剂备案。按照规定,能备案的大多是传统中药制剂,比如中药饮片粉碎制成的散剂、水提取的颗粒剂,还有传统方法做的酒剂、酊剂这些。但像中药配方颗粒,或者和市面上已有品种处方相同只是剂型不同的,都不能备案,这点千万别踩坑。
做医疗机构制剂备案,资质得先备齐。首先得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要是没有制剂许可证,或者许可证里没对应的剂型,也能委托省内符合条件的药企代工,但委托的事必须一起备案。而且备案的制剂主治病症,得和医院的诊疗范围一致,不然肯定不通过。
资料准备是医疗机构制剂备案的重头戏,很多人栽在这步。必备的有备案表、制剂名称依据、处方来源和理论依据,还有详细的配制工艺——得把提取时间、温度这些关键参数都写清楚,不然审查时没法判断工艺是否可靠。另外,连续3批样品的自检报告、原辅料的质量标准,还有稳定性试验资料,一样都不能少,缺任何一样都会被要求补正。

医疗机构制剂备案
不少人以为拿到备案号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医疗机构制剂备案后的管理更关键。要是制剂的工艺、辅料、包装材料这些影响质量的信息变了,得重新走变更备案,还会拿到新的备案号。而且每年1月10日前,得给药监局交上一年的使用数据、质量状况和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这可是监管检查的重要依据。
最后说个避坑提醒:备案资料一定要真实,工艺描述得和实际生产一致。之前有医院因为工艺参数造假,不仅备案号被取消,还被处罚了。要是对政策吃不准,比如不知道毒性药材怎么提供安全性数据,或者搞不清专利侵权保证书怎么写,找专业第三方医药咨询公司——CIO合规保证组织做顾问能少走很多弯路。
医疗机构制剂备案本质是规范管理,只要把资质、资料、流程这几关把好,按要求做好后续维护,就能顺利通过。希望这些干货能帮大家提高备案效率,少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