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OpenAI 可以说备受关注。从刚结束不久的OpenAI DevDay 2025 大会上新功能发布,到近期其与甲骨文、英伟达和AMD的合作消息不断,引发行业热议。
而此前,OpenAI发布的的Sora 2更是火爆出圈,不到一周,其应用下载量已突破百万大关,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年ChatGPT的爆发增长。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在表明,OpenAI在下一盘大棋。
前两天,在a16z播客专访中,OpenAI CEO Sam Altman首次全面阐述了公司的战略方向。
Altman直指核心:“我们不会只是发布技术演示,而是让社会提前体验即将到来的事物。AI 的入口,不再是对话框,而是生成一整段画面,甚至帮你先想一步。”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OpenAI对AI未来的四大关键判断,而这将决定着“AI 入口之战”的最终走向。
Sora 2的爆红并非偶然。在Altman看来,Sora的价值远不止于生成精美的视频,而在于它教会了AI 理解物理世界。
“你可以把Sora看作一个不断渲染视频的界面,一个新的世界建模方式。”
过去,AI的认知是静态的——它能读文字、看图片,但无法真正理解动作、空间和因果关系。视频让AI的认知方式发生了质变。
Altman举例描述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不是你打开网页问“这段话什么意思”,而是在真实世界拍一段视频,AI自动看懂画面,知道谁在动、发生了什么,甚至能预判“接下来可能出什么问题”。
这种能力的飞跃,使得视频不再是单纯的内容工具,而成为AI观察世界的新方式。
OpenAI发布Sora有更深层考量:让社会提前适应即将到来的现实。很快,任何人都能使用AI生成以假乱真的视频。
Altman点明:“视频的情绪共鸣远超文本。文本可以骗你一次,视频直击人心。”
而当AI视频无处不在时,社会必须尽早建立免疫力。
从答题到提问:AI 成为科学伙伴Altman在访谈中透露了一个关键变化:AI 已开始在科学研究中提出全新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总结现有观点。
他指出:我们过去以为图灵测试是AI的终极标准。结果呢?它在不知不觉中就通过了。真正大的转折,是AI 开始做“我们做不到的事”。
GPT-5 的某些能力已经跨越了日常工具的边界。它不再只是写邮件、润色文案,而是在数学、物理、生物研究中,给出科学家都未曾想到的推导路径。它能够帮助计算复杂公式、找出新的证明思路、在生命科学里帮助建立假设模型。
AI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被动回答转向主动观察、寻找线索、提出可能性。
Altman对AGI的标准非常明确:当AI能做出科学发现时,才算真正的通用智能。而现在,这一进程已经启动。
“AI做科学这件事,可能是接下来几年里最深远的改变。”
在OpenAI内部,研究人员已在尝试让GPT-5担任研究助理甚至研究搭档的角色。它不会取代科学家,但能成为一位每天24小时在线的“灵感提出者”。
Agent重构工作:从零代码到零员工“我们现在真的在赌,什么时候会出现第一家零员工公司。”Altman的这句话并非玩笑。在这场40分钟的访谈中,他多次强调,Agent早已不再是概念,而是能真正干活的生产力。
不需要懂代码,不用组建团队。你只要会写一句话,AI 就能自动处理任务、生成流程、完成执行。
Altman在看过OpenAI内部的Agent Builder流程演示后感慨:“这些东西一年前还要花很久才能完成,现在你几乎可以实时搞定。我感觉自己想创意的速度都跟不上了。”
过去,完成一项业务可能需要一个运营、一个客服、一个销售再加一个数据分析师。
现在,只要你能描述清楚要做什么,AI就能一并帮你完成:回客户消息、整理Excel报表、查找资料、撰写文案、调用外部工具提交结果。
OpenAI称之为Agent——不是陪你聊天的助手,而是真正能接需求、出结果的执行层。
Altman举了个例子:有人告诉他,AI已经能完成一整天的工作任务了,这令人惊叹。也许现在还达不到“一周不用管”,但这个目标并不遥远。
这不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单位:一个人加一套AI,能撑起一个完整业务。
Altman回忆,过去他和朋友们赌的是什么时候出现一个人运营的十亿美元公司;现在他们的新赌局,是零员工公司什么时候会成为现实。
全栈自建:AI 工厂的战略布局OpenAI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做模型公司。Altman在访谈中直言:为了做出真正有用的AI,光靠模型不够。
“我们得自己建基础设施,自己控制用户接触AI的方式。”
这一理念正变为实际行动。OpenAI正在建设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与AMD合作造AI芯片,与微软、NVIDIA搭建大规模数据中心,亲自推进建设AI电厂解决用电问题,投入数十亿美元布局从底层硬件到终端应用的全部链路。
OpenAI的战略转变源于一个简单而强大的逻辑:如果入口在别人手里,OpenAI最终只能依附于别人的平台。
Altman承认自己改变了一个长期观点:“我以前是反对一家公司从头做到尾的,觉得太笨重、不灵活。但现在我承认我错了。我们必须自己掌握全链路。”
今天的OpenAI,已经形成三位一体的架构:一个研究团队不断突破模型边界,一个产品团队把突破变成用户产品,一个基础设施团队从电开始自己解决。
入口之战:谁将主宰AI未来?这场入口之战,表面看是Sora 2爆火、视频模型进化,但Altman真正推动的,是一套全新的交互逻辑:不是你点开App,而是AI主动理解、回应、替你想一步。
Altman的四个判断指向同一个核心:视频让AI理解物理世界,科学让AI主动发现问题,Agent让AI执行完整任务,基础设施掌握从生产到交付的完整链路。
未来的AI方向,不是你问一句它答一句,而是它先观察、先推理、先给出可能性。
OpenAI面临的挑战也不小。据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透露,算力稀缺正成为AGI发展的最大瓶颈,能源问题更是棘手。为此,OpenAI已启动“星际之门”项目自建数据中心,应对未来的算力需求。
在AI智能体开始代劳筛选信息的今天,静态浏览已成为“过去式”。
正如Altman所见,AI 带来的改变,很多不是模型更强了,而是人做事的方式变了。
当 AI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能持续执行任务的执行层,组织的起点就被重置了。你不再需要“一个团队”,而是一个想法加一套AI。
Altman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亲手搭建这个未来。而每一个使用AI、开发产品、构建组织的人,也面临着关键选择:下一步,是让 AI 等你的指令,还是让它先想清楚,你再做判断?
这,才是真正的入口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