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中国低空交通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亿航智能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商业化长航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VT35。这款定价650万元人民币的复合翼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以200公里航程重新定义了城市群交通的时空边界,标志着"空中出租车"从概念验证正式迈入规模化商用前夜。
VT35采用串列翼双座布局的极简主义设计,在8米长的紧凑机身内集成了8个分布式升力螺旋桨和尾推巡航系统。这种"垂直起降+固定翼巡航"的混合动力架构,使其既能像直升机般在30平方米的起降场灵活作业,又能在巡航阶段切换为固定翼模式实现0.35马赫的飞行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研发团队通过新型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减重23%,配合自研的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380Wh/kg),在保持9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的前提下,将航程从VT30的15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的直线距离。
与传统直升机相比,VT35的运营成本优势堪称降维打击。其全电驱动系统使每公里能耗成本控制在8元以内,仅为燃油直升机的1/5;模块化设计支持90%部件快速更换,维护工时缩短60%。更关键的是,它可直接兼容现有EH216-S的微型起降场网络,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商业综合体屋顶甚至社区停车场,经过简单改造即可成为"空中驿站"。据测算,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部署VT35网络后,广佛肇、深莞惠等区域间的通勤时间将压缩至30分钟内,票价有望控制在高铁商务座的1.2倍左右。
在适航认证方面,VT35搭载了亿航第四代自主飞行控制系统,集成毫米波雷达、激光LiDAR和可见光摄像头的三重感知矩阵,可实现500米范围内的动态避障。其独创的"蜂群通信"技术允许同一空域内最多20架VT35实时共享飞行数据,配合地基增强系统(GBAS)将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民航局公开信息显示,该机型已累计完成1876架次测试飞行,包括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自动返航、动力冗余等287项安全验证,适航审定预计将在2026年二季度完成。
亿航智能CEO胡华智在发布会上透露,VT35首批订单已覆盖深圳、成都、海南等12个低空经济示范区,主要应用于三大场景:高端商务出行(占比45%)、紧急医疗转运(30%)和旅游观光(25%)。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空中交通指挥云平台"将实现航线动态规划、空域数字孪生等智能调度功能。分析师指出,按照每架VT35日均20架次的运营效率计算,其投资回收周期约为5.8年,远优于传统通航飞机8-10年的行业平均水平。
VT35的发布直接改写了全球eVTOL产业格局。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在电动航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球38%,其中亿航以217项核心专利位居企业榜首。其采用的"正向研发+适航取证"双轨模式,为行业树立了技术商业化范本。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秘书长威廉·沃尔什评价称:"这种将无人机技术与载人航空融合的创新路径,正在催生继高铁之后又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交通革命。"
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扩大,预计到2028年中国将形成超3000架规模的载人eVTOL运营机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规模突破1.2万亿元。VT35作为这个新时代的首个商业化产品,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参数本身,更在于证明了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可行性——当200公里的生活圈被压缩到一小时之内,人类城市文明的时空逻辑正在被重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