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两度入围茅奖!这本民国小说好看得要命

陈寅恪曾说:"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翻开葛亮的《北鸢》,恰如打开一部微缩的民国史,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

陈寅恪曾说:"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翻开葛亮的《北鸢》,恰如打开一部微缩的民国史,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如何在动荡中守护着人性的火种?这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小说,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通过两个家族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风筝的隐喻:飘摇时代的坚守】

小说中那只名为"北鸢"的风筝,恰如乱世中的人——看似随风飘摇,却始终有一线牵引。葛亮借人物之口道出:"放风筝与'牵一线而动全身'同理,全赖这画中看不见的一条线,才有后来的精彩处。"这条线,是礼义廉耻,是忠孝节义,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血脉。

卢文笙这个被收养的孩子,看似沉默寡言,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变迁中不变的人性光辉。他的养母昭如说:"这世上,谁又全知谁的底细。他来到了卢家,就是我卢家的底细。"这种超越血缘的接纳,正是乱世中最动人的温情。

【民国风骨:在世俗中坚守精神高地】

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商人、军阀、文人还是伶人,都在时代的夹缝中努力保持着尊严。卢家睦虽为商人,却恪守"商贾为人做事必正路"的原则;石玉璞虽是一介武夫,却也懂得敬畏文化;就连戏子徐汉臣,也保持着艺术家的风骨。

这正是民国最迷人的地方——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却都不曾放弃对精神的追求。恰如钱穆所言:"一切学问,主要功夫都在自己心上。"

【日常生活中的史诗】

葛亮的笔触细腻而克制,他将大历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婚丧嫁娶、生意往来、看戏听曲这些日常琐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这种写法,恰如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细微处见精神。昭如收养文笙时的毅然决然,卢家睦面对生意危机时的从容淡定,这些平凡人的选择,反而更见人性的光辉。

【文化的传承:看不见的生命线】

《北鸢》最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了文化如何在乱世中传承。无论是通过商业伦理、家庭教育还是艺术传承,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始终在延续。这种传承,不像西方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如春雨润物,细微却持久。

书中的风筝匠人龙师傅,每到虎年就为文笙扎一个虎头风筝,这个传统延续了四代人。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正是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样子。正如书中人物所说:"照老例儿,今年庚寅,写个大草的'虎'吧。"

【在历史的裂缝中寻找光明】

读《北鸢》,总会想起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求。葛亮通过两个家族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风筝,既要随风而动,又要有所坚守。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对善的坚持,对真的执着。这种精神,或许才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真正原因。

小说的最后,年老的文笙放飞那只虎头风筝,轻轻地说:"娘,风遂人愿,万事皆好。"这一刻,个人与时代、记忆与现实、失落与坚守,都得到了和解。

《北鸢》告诉我们:历史或许会重复,时代或许会变迁,但人性中那些美好的部分,永远值得守护。就像那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线牵着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