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拼尽全力考研只为考公考编值得吗?—一场可能没有结果的赌局!

十一回老家,碰到好几个正在备战今年考研的同学孩子,问起他们考研的目的,他们的答案都出奇的统一:考公考编。或许是职业病的原

十一回老家,碰到好几个正在备战今年考研的同学孩子,问起他们考研的目的,他们的答案都出奇的统一:考公考编。

或许是职业病的原因,对于当今时代的学生,我总试图去问发生在他们身上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就如这每年几百万的考研大军,叫醒他们的,除了凌晨自习室里的灯光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什么?

考公考编——这个原因和目的给人的诱惑和希望确实是足够大的!

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早已融入世界,产业的深度调整升级、双碳战略的实施、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与再平衡、西方想尽千方百计遏制我们发展的企图和举措,这些看似与普通百姓无关的大势和现实,带给普通人的直接感受就是工作难找、钱难挣,每个人都很难,都感到很焦虑、很迷惘,没有确定感、稳定感。

于是,全力以赴让孩子考研,用学历叩开考公考编的大门,进入体制内,远离焦虑,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成了考研大军中绝对主流的一个声音和期望。

但考公考编这条路,真的如想象中那么宽广吗?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数据告诉你考公考编的残酷现实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90万,创下历史新高,而招录职位仅约3.96万个,平均竞争比例高达66:1。最热门的岗位竞争比例甚至达到3572:1,这意味着在一个热门岗位中,你要击败数千人才能脱颖而出-9。

省考的情况同样残酷。2024年山东省考,全省计划招录公务员10569名,报名人数41.9万,平均竞争比超过40:1。福建省公务员考试数据更加吓人,招录4543人,报名总人数高达23万人,最热岗位竞争比达到947:1。

让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1179万,而同年公务员国考、省考以及各类事业编招考总人数约60万。其中公务员考试招录约20万人,各类事业编考试招录约40万人,简单计算可知,想考公务员,竞争比例是3%左右,即便是加上事业编一起,也不过5%左右。

这意味着,每100个怀揣体制梦的毕业生中,最多只有3-5个人能如愿以偿。剩下的,将不得不面对梦想落空的冰冷现实。

作为学生,你确定你能在100人当中考到前3-5名吗?

作为家长,你确信你的孩子真的能考到前3-5名吗?

更新认知:体制内不是世外桃源

很多家长对体制内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十年前,认为那是“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清闲差事。这种滞后于时代的观念,即误导了自己,更误导了孩子。许多人向往体制内的“清闲”、“稳定”,但真实的体制生活与想象相去甚远。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管理的政策,坚决剔除那些懒政不干事的人员。

公务员,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精英,要的是能力和干事,绝不是得过且过的混日子。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牛卫红透露,她所在学院的研究生通过国考后,按照要求需要下到区县基层锻炼,还有考上某省的选调生,需要在基层工作3年。她强调高学历毕业生当公务员要做好到基层吃苦的准备。

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毋庸置疑,但与之相伴的是严格的纪律约束、不断加大的工作压力和日益精细的考核标准。更重要的是,体制内薪资水平在多数地区仅处于中等,所谓的“高收入”只存在于少数地区和特殊岗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指出,公务员岗位过分吸纳高层次人才,未必是一种正常现象。他认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择业中对未来有更多的想象力,有勇气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为求稳定一门心思去考公考编。

图片来自网络

重新思考:考研究竟为了什么?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需要家长和孩子们重新思考:考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将考研视为考公考编的跳板,这无疑是一场胜算渺茫的赌局。

考研前,请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你适合考研吗?学术研究需要静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如果你对专业没有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即使考上研究生,两三年时光也是虚度。

第二,你为什么要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还是真正有学术追求?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还是盲目跟风?

人生不是独木桥,而是一片原野

读研应该成为职业规划的助推器,而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更不是考公考编的唯一赌注。

在考公考编之外,还有众多职业选择值得探索。众多新的行业、领域……每一条路都能走出精彩。

如果你正在准备考研,不妨暂时放下书本,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唯有找准自己的方向,真正听从内心的召唤,为真正想成为的那个自己而活,方可不负青春,不负梦想。

(注:文中引用的数据来自网络,如有出入,以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作者简介:

-北大本科,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曾任企业高管,如今投身教育,专注青少年学业规划、阅读陪伴

-每个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父母要真诚向孩子学习

微信公众号:一辈子爱读书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