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的于女士因长期在外工作,偶然回家发现卫生间出现严重渗水,墙皮发霉、地面水渍蔓延。她先联系物业更换阀门,但未能解决问题,于是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一家防水公司。两名维修师傅上门检查后表示,只需注入少量防水胶即可修复,预估用量不过“几斤到十几斤”,按每斤88元收费。于女士估算费用在千元以内,便同意施工。

然而施工结束后,师傅却告知她在仅4平方米的卫生间内注入了整整一百斤胶水,费用高达8800元。于女士虽对用量心存疑虑,但因独自面对两名壮年男子,担心发生冲突,最终讨价还价支付了8000元。更让她气愤的是,漏水问题并未解决,数日后情况依旧。
于女士通过平台查询到公司地址后上门核实,对方却声称只承接大型工程,否认有此员工。随后一名维修工主动联系她,提出私下退还4000元,但拒绝说明身份归属。于女士拒绝该方案并果断报警。

此事件涉及三个核心法律问题:
首先,关于合同关系的认定。于女士通过平台预约服务,双方形成承揽合同关系。依据《民法典》第七百七十条,承揽人应按定作人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成果。若维修方未解决渗漏问题,则构成违约。
其次,关于价格争议的举证责任。维修方在施工前承诺仅需少量材料,实际却用量超标且未征得消费者确认。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应按实际用量诚信收费,若虚构用量则涉嫌欺诈,需承担三倍赔偿的责任。
最后,关于平台责任。网络交易平台应审核商户资质,若明知或应知商户利用平台侵害消费者权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需承担相应责任。

经警方调解,维修工最终退还5500元,平台补偿100元消费券。于女士实际支付2500元,她表示此举虽是“花钱买教训”,但将继续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此事也提醒消费者,进行家庭维修时应选择正规企业,提前明确材料用量和计价方式,并保留沟通记录与付款凭证。同时,相关平台也需加强商户管理,杜绝此类“价格陷阱”,共同维护健康的消费环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