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371.8 万人闯过26年国考,98: 1的竞争比,为什么都想急切上岸?

2025 年 10 月 26 日 18 时,国考资格审查正式收尾。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消息显示,371.8 万人顺利通过审

2025 年 10 月 26 日 18 时,国考资格审查正式收尾。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消息显示,371.8 万人顺利通过审查,将角逐 3.81 万个招录名额,竞争比定格在 98:1。而就在两年前,这个比例还是 77:1。从百万大军到近四百万竞争者,“考公热” 为何一年比一年滚烫?

不是满 38 岁就能考,门槛藏细节

“35 岁门槛卡得太死了”“专业不对口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资格审查结束后,类似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其实国考的报名要求远比 “年龄不满 38 岁” 复杂得多。

基本年龄限制确实以 35 岁为界,但并非绝对 —— 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可放宽至 40 周岁,部分特殊岗位如公安系统执法勤务类职位,还会根据工作性质调整年龄要求。专业方面更是 “岗岗有不同”: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热门岗位明确仅限教育学类本科报考,而中国残联的岗位则放宽至多个专业大类。除了这些硬条件,政治面貌、基层工作经历、英语四六级成绩等,都可能成为资格审查的 “通行证” 或 “拦路虎”。

有考生分享经历:“明明符合年龄要求,却因没满两年基层工作经验被拒,早知道当初就去社区服务了。” 这也印证了资格审查的 “精细化筛选” 特点,绝非单一条件就能决定成败。

数据里的 “冰火两重天”

今年的国考数据,藏着太多值得琢磨的细节。从总量看,371.8 万通过人数较 2025 年的 341.6 万增长近 9%,但招录人数反而从 3.97 万缩减到 3.81 万,竞争比一年涨了 12 个百分点。

岗位之间的差距更是惊人。国家移民管理局瑞丽遣返中心一个岗位,吸引 6470 人竞争,报录比高达 6470:1,而该岗位仅招录 1 人,还要求应届毕业生和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身份。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截至 10 月 24 日,还有近 130 个职位无人通过审查,600 多个岗位审查通过人数不足 10 人,这些岗位多集中在地方海关、边境检查站等基层单位。

“热门岗位挤破头,冷门岗位没人要” 成了常态。有考生坦言:“不是不想选基层岗,只是考虑到发展前景和生活成本,还是忍不住往大城市、好单位挤。”

国考到底在招哪些人?

从招录方向看,今年国考的岗位布局清晰地指向几大领域。行政执法类岗位依然是 “招录主力”,占比超六成,涵盖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多个系统,这类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更侧重实操能力。

综合管理类岗位紧随其后,主要集中在中央部委及直属机构,如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划建设处职位、中国残联的教育处职位等,这类岗位更看重综合协调和政策理解能力。此外,专业技术类岗位虽占比不高,但门槛普遍较高,多要求具备特定领域资质证书,如金融监管局的岗位常要求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继续向基层倾斜,县级及以下岗位招录人数占比超五成,但即便如此,仍难改考生 “向上冲” 的报考倾向。

上岸更急切?背后是现实考量

98:1 的竞争比,比去年的 86:1 又狠了一截,这背后是考生对 “上岸” 的迫切感在升温。这种迫切,源于多重现实因素的叠加。

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是重要推手。应届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部分行业招聘收缩,让稳定的编制岗位更具吸引力。有应届生说:“身边一半同学都在备考,就算知道难,也得试试。” 同时,编制岗位的福利保障体系成熟,尤其是在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上的优势,让不少职场人也加入 “考公大军”,试图通过国考实现职业转型。

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李曼卿指出,考生对 “稳定性” 的追求达到了近年新高,这直接推高了报考热度,也让热门岗位的竞争愈发白热化。

这么卷,该怎么面对?

面对越来越挤的国考赛道,盲目跟风显然不可取。过来人的经验和专家的建议,或许能给考生一些启发。

选岗环节就得 “避坑”。与其盯着 6000:1 的热门岗位,不如重点关注 “条件匹配度高” 的职位。比如有基层服务经历的考生,可选择限定 “三支一扶” 人员报考的岗位,竞争压力会小很多。那些无人报考的冷门岗位,未必真的 “不好”,不少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或专业要求特殊,适合有特定规划的考生。

备考层面,要摒弃 “碰运气” 心态。98:1 的竞争比意味着,只有扎实掌握行测、申论核心考点,同时关注时政热点,才能在笔试中脱颖而出。有多次备考经验的考生分享:“现在光刷题不够了,得结合政策方向练思维,比如今年的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话题,肯定要重点准备。”

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国考只是就业选择之一,并非 “唯一出路”。与其被 “上岸焦虑” 裹挟,不如理性评估自身优势,无论是考公、求职还是创业,找准方向持续发力才是关键。

考公热里的冷思考

371.8 万人的选择,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职业安全感的追求。但 98:1 的竞争比也提醒我们,编制从来不是 “躺平的避风港”,而是需要匹配相应能力的岗位。

从国家层面看,国考招录规模的微调与岗位布局的优化,正引导人才向基层和急需领域流动。而对考生来说,与其在 “内卷” 中消耗自己,不如把备考过程变成提升能力的契机。毕竟,真正的 “铁饭碗” 不是编制本身,而是无论在哪都能立足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场笔试即将到来,愿每一位考生都能保持理性与坚定。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全力以赴的经历,终将成为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