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金正恩与中俄越高层并肩站立,火星20横空出世,美全境被纳入射程

10月10日夜晚的平壤,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与中俄越三国高层并肩站在阅兵台上,检阅朝鲜建党80周年夜间大阅兵。观礼台上的座次

10月10日夜晚的平壤,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与中俄越三国高层并肩站在阅兵台上,检阅朝鲜建党80周年夜间大阅兵。

观礼台上的座次安排耐人寻味。金正恩居中,右侧是中方代表团,左侧是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而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则坐在苏林身旁。

这样的阵容,俨然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最新微缩图景。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阅兵选择在深夜举行。这不仅是朝鲜阅兵的传统,更是其作战想定的直观展示:随时待命,随时反应。

在这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当“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运输车驶过金日成广场,现场气氛顿时沸腾。

人们看到,朝鲜这次玩真的了。那辆巨大的11轴运输发射车上,装载的是当今世界现役的最大的一款陆基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比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还要大。

媒体披露,“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弹体直径约2.5米、长度超过25米。根据推测,这款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美国全境。

可以说,这场原本看似常规的建党80周年阅兵,因为“火星-20”的亮相而被彻底改写。

朝中社在次日凌晨发布的通稿中难掩激动之情,形容当“火星-20”方队驶入广场时,观众的热烈欢呼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种修辞或许带着宣传色彩,但站在战略分析的角度,这份激动确实理由充分。

"火星-20"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关键在于其采用的固体燃料技术。

与液体燃料导弹需要数小时的加注准备不同,固体燃料导弹从接到指令到发射升空,可能只需要十多分钟。

这种随时可打的特性,极大地压缩了对手的预警窗口。直白来讲,朝鲜掌握可靠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技术,意味着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时间,被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早在上个月,朝媒就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朝鲜已完成新型大功率固体燃料发动机的地面点火试验。

从试验到亮相,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这样的研发速度确实超出了很多军事学者的预期。由此看来,朝鲜要么早就完成了关键技术储备,要么就是先公开,后验证武器可靠性。

如果说“火星-20”是这场阅兵的明星,那么其他装备的亮相,则展示了朝鲜军事建设的广度。

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新型战略巡航导弹、无人机发射车方队依次驶过广场,这些装备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打击体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朝中社在报道中特别提及“海外作战部队方队接受了最高统帅的检阅”。

虽然表述含蓄,但这很可能指朝鲜向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派出的志愿部队。这意味着朝鲜不仅在展示武器装备,更在展示其军事力量的海外投送能力和实战经验。

阅兵式上,金正恩的讲话同样值得细细品味。他强调“只有依靠武力和胜利,才能捍卫朝鲜主权和永久伟业”,并誓言以超强硬姿态应对外部压力。

可以看到,金正恩没有直接点名美国,也没有对韩国发出特定威胁,给未来的外交接触留有余地。

毕竟,展示实力与开放对话,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朝鲜正在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向美日韩表明,西方世界主导的游戏规则,正在被加速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