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西施真的是美女吗?庄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古人说,西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庄子却写下了这样一段奇句:“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鹿见之决骤。

古人说,西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庄子却写下了这样一段奇句: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鹿见之决骤。”

鱼潜水,鸟飞天,鹿掉头就跑。人间绝色,在它们眼里,却是避之不及的“异类”。

这不是冷幽默,也不是反讽,而是庄子用最轻描淡写的方式,说出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标准是世界的标准,可天地万物,从不围着你的认知旋转。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

庄子在《齐物论》中,借“王倪与啮缺”的对话,娓娓展开一连串提问:

人躺在潮湿的地上会生病,但泥鳅却乐在其中;人站在树顶会头晕目眩,可猴子来去如风;人吃肉,鹿吃草,蜈蚣爱吃蛇,乌鸦偏爱老鼠;人喜西施为美,鱼却逃,鸟却飞,鹿却跑。

那到底谁活得更“正常”?谁吃得更“合理”?谁爱的才叫“合适”?

王倪的回答始终如一:“我不知道。”

不是推脱,而是一种超越判断的智慧。

人间的是非,不过是“我以为”的幻象

人类习惯以自我为尺度,美丑对错、善恶好坏,都想要“评个高下”。于是,我们往往陷入这样的执念:

你觉得对的,就是“正义”;你觉得高尚的,就是“典范”;你觉得舒服的,就是“真理”。

可你想过吗?你的“理所当然”,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不可理喻”。你眼中的光芒万丈,在别人看来,或许只是干扰。

人类的“合理”,从来不是宇宙的公理。

一个赎人的故事:子贡的高尚,竟带来了道德的阴影

让我们换一个时空,看一看孔子身边的故事。

鲁国有法:本国人在国外若沦为奴隶,若有人出钱赎回,回国可领取赏金,以资鼓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奴隶,却回国后,拒绝领取赏金。

于是大家纷纷称颂他:“不求回报,君子风范。”

可孔子却不以为然,他严肃地说:

“你是不领赏金了,名声是得了;可那些本想领赏救人的,现在怎么办?别人要么觉得自己不够高尚,要么干脆不救。好心未必好事,高尚若压垮众人之心,反而有害。”

换个角度看,“善”也可以成为负担

子贡是好人,他不收赏,没人能说他错。可他不收赏的“光环”,却给后来人制造了沉重的道德阴影。

那些想做“善事”,但也想“回报”的普通人,成了“道德不够”的反面教材。于是他们干脆袖手旁观。

这,便是“标准独断”带来的悲剧。

我们终究得承认:世界从来不是一个版本

西施再美,鱼也不爱。子贡再高尚,也非通则。

我们想追求善、追求美、追求公正,但在这一路上,必须先接受差异、理解多元、尊重边界。

你喜欢的,不必强加于人;你坚持的,不代表别人必须理解;你以为的“对”,只是站在你的位置发出的声音。

尾声 · 吴钩随笔

庄子说:“我不知道。”孔子说:“你坏了规矩。”

他们不是矛盾的,而是并肩在提醒:

不要急着把“我觉得”当作“应该”,不要用一个人的标准,评判所有的众生。

世界辽阔,各自有路。

西施可以是人间尤物,也可以是鱼眼里的惊吓;子贡可以是道德标杆,也可以是制度破坏者。

真正的智慧,是在混沌中保留敬畏,在纷争中保有理解。

当你学会放下评判,这个世界,就不那么刺眼,也没那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