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战争临头还想着谈判?观甲午第一败丰岛海战

日本经过了多年的准备与谋划后,将目光朝向了中国,“欲征服中国,先征服朝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人将魔爪伸向了朝鲜半

日本经过了多年的准备与谋划后,将目光朝向了中国,“欲征服中国,先征服朝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人将魔爪伸向了朝鲜半岛。而此时的清政府,仍沉迷于“同治中兴”的迷梦之中,日本人的到来,将彻底敲碎这个迷梦。

在李鸿章沉迷在“我不动手,他就不敢动手”的自信时,日本人已经不宣而战,丰岛海战就此爆发!这场海战为何会爆发?它又造成了什么重大影响?清军战绩如何?下面请听日航君来为您分析。

一、战争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

在当时,整个朝鲜的底层人民已经对政府难以忍受,东学党作为其中最大的革命组织也在谋划行动。当时朝鲜的境况可以由东学党领袖崔时亨的诗来概括: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珍馐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1894年2月,东学党起义正式爆发,起义瞬即席卷了整个朝鲜,朝鲜政府以自身的力量无法平息叛乱,便向清政府求救。

此时的日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日本想借助帮助朝鲜平叛的名义,趁机掌控朝鲜,甚至可以一举击破中国,然后沿着满洲而下,控制整个东北。正如外交次长林董所说:

“此时已不是如何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发动战争,如何取得胜利。”

日本人已经挖好了陷阱,就等着清军跳了。

清军果然跳了进去,在分析了袁世凯的报告后,李鸿章决定派军入朝。其中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海军,由丁汝昌率领“济远”“扬威”赴仁川;一部分是陆军,由聂士成率领淮军1500人入朝作战。

然而清军之中有一人看出了日本人的诡计,那就是李鸿章的幕僚姚锡光。姚锡光向李鸿章上书说:

我不发兵则已,苟东渡必发重兵,辅以大枝海军,扼其韩城及海口之孔道,示日本人以形胜,彼自慑于我之先声而不敢隧动。

姚锡光提议以大兵压阵,震慑日本人,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效果。实践证明,姚锡光的想法是对的,然而李鸿章没有听从姚锡光的建议,为战争失败埋下隐患。

东学党起义

二、战争的序幕——赴朝作战

1894年6月6日,在聂士成的带领下,清军入朝作战,清军总共有军队2500人左右,战船则仅有护航的“超勇”号。

而此时的日本人,总共有军队7000余人,战船有“松岛”,“千代田”,“太和”,“筑紫”,“赤城”,“八重山”六艘。并且此时的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仁川、汉城等战略要地。国内还有大量的预备队随时准备进攻朝鲜。

此时东学党起义已经早被平定,日本趁机提出控制朝鲜内政,要求清军撤军的不合理要求。李鸿章表示坚决反对,并且声称自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战争准备,随时都可以与日本人大干一场。

然而实际上,李鸿章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也没有开战的想法,他将希望寄托在俄、英两国的调停上。俄国人起初很热心于调停,因为他们也想染指东北,不想坐看日本壮大,但是当俄国人发现日本确实是有开战之心时,他们就退缩了;英国人同样很热心于调停,但是看到日本人的强硬后,英国也退缩了。因此,李鸿章的“以夷制夷”的想法再次破产。

李鸿章另一条线是在日本,他派人前往日本秘密谈判,要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日本方面的回应是:

“告诉伍廷芳(李鸿章幕僚),过去的经验教育了我们,与中国进行朝鲜问题的谈判,最终只能使我们失望。”

日本政府坚信,面对清朝这个庞然大物,只有通过战争手段才能让它真正屈服。

李鸿章对外谈判的路都被堵死了,似乎战争一触即发。

李鸿章幕僚——伍廷芳

三、战争的开始——不宣而战的丰岛海战

其实李鸿章也对日本人有所警惕,因此也在进行调兵,想要威慑日本人。李鸿章电令丁汝昌,“统带数船速赴仁川,妥慎防护。”丁汝昌派出了林泰曾率领“镇远”,“广丙”,“超勇”三船赶往仁川。

然而当时的北洋水师却怀有一种畏战之心,林泰曾看见日本人的庞大舰队后,心中畏惧,致电李鸿章请求南洋军舰增援,丁汝昌也畏惧日本,为保存实力,将“镇远”舰调回威海卫基地。丁汝昌后百般推辞,请求:

“将三船调回,与在威各舰齐作整备,候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前往,并力作战,决一雌雄。”

表面上看丁汝昌是想等陆军力量集结完毕,水陆并进,一举击破日本。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丁汝昌懦弱怯战的一种说辞。最终李鸿章同意了丁汝昌将海军力量撤回的请求。丁汝昌将海军力量全部调回威海卫基地,大大削弱了清军在朝力量。

最终李鸿章确定下了海陆并进的举措,李鸿章租用了三艘英国船只,运载3000清军赴朝作战,从牙山登陆。在李鸿章看来,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日本人必然不敢轻易进攻。同时,丁汝昌按照李鸿章的指示,命令方伯谦率“济远”,“广乙”,“威远”三艘战舰掩护清军登陆,“威远”号往返于仁川和牙山,“扬威”随队巡回。

然而清军辛苦策划的行动早已经被日本间谍石川五一汇报给了日军,李鸿章等人在情报工作上的麻木,将会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

7月24日上午,日军在丰岛开始了对北洋舰队的攻击。当时北洋舰队“广乙”号的管带林国祥看见了日舰,当日舰以迂回战术作战时,林国祥还以为日军要撤退,正在迟疑之中,日舰“吉野”号打响了第一炮,丰岛海战正式开战。

日舰吉野号

四、血腥的屠杀——丰岛海战

由于日军的不宣而战,清军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并且日军装备有当时最新的速射炮,17门速射炮每分钟可以发射炮弹80枚,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被打得溃不成军。

先是清军“济远”号被日军三舰所围攻,且战且退;随后清军“广乙”舰主动出击,奔向日军“吉野”号,为清军“济远”号解围。随后日军放弃了对清军“济远”号的围攻,“济远”号趁机逃脱。清军“广乙”号作战英勇,击穿了日军“浪速”号的后甲板,但是自身也遭受了重大攻击,后“广乙”号全身而退。

而“济远”号此时仍然被日军“浪速”号和“吉野”号所追赶,“济远”号反击,用后炮击中了日军“吉野”号的发电室,但是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济远”号居然升起了白旗,请求投降!

此时“浪速”号向“吉野”号报告:

敌舰已经降服,已发停轮信号,准备与它接近。

就在此时,清军“高升”号杀出,“济远”号再次趁机逃跑,本来“济远”号的航速远远低于“吉野”号,没有逃生希望,但是“济远”号水手突然有如神助,三炮连中“吉野”号,迟滞了日本人的追击,“济远”号侥幸逃脱。

随后“高升”号被“浪速”号击沉,船上八百多名官兵殉难,仅有二百多人活下来。而“操江”号战船则投降日本,被押运到日本。船上八十多名官兵在日本受尽屈辱,在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回国。

管带方伯谦

五、总结

丰岛海战之中,北洋水师被日本人所追杀、所击沉、所俘虏,损失惨重。固然有着日本人的装备更胜一筹,清军应战急促还无准备的原因在,但是清军本身战斗意志的缺乏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这场战斗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窝囊废之战”。

1、 在这种战斗中,判断失误的李鸿章、丁汝昌难辞其咎,他们的判断失误后来还会继续延续,一直到葬送掉整支北洋水师。由此可见,领导者本人的睿智与否,与战争的成败有着极大的关系。

2、 方伯谦等人的贪生怕死,不敢应战,也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然而方伯谦本人并非个例,在后面的黄岛海战中,还有其余的北洋水师的管带存在贪生怕死的现象,可以说,一支缺乏血性的部队在战争之中毫无作用,甚至会帮倒忙。

3、 中日两国海军科技差异极大,日本已经用上了最新式的战舰和速射炮时,清朝军队依然在抱残守缺,毫无进步,这一点在未来的海战中表现会更为明显。

文:日航通鉴,图: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