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看青春期:惩罚之外,我们缺失的是什么?

导语:每当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出现,舆论总会陷入“严惩”与“宽容”的激烈争论。然而,在情绪的漩涡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

导语:每当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出现,舆论总会陷入“严惩”与“宽容”的激烈争论。然而,在情绪的漩涡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当一朵花长歪了,我们究竟是该一味责备花朵,还是应该反思它生长的土壤、阳光和养料?惩罚是社会的底线,但惩罚之外,我们缺失的,才是问题的根源。

一、 悲剧的背后,从不只是一时冲动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一场暴力、一桩罪行。但我们看不到的,是那条通往悲剧的、漫长而黑暗的路径。

在这条路上,可能布满了:

家庭教育的失位:或是溺爱无度,让孩子失去了行为的边界;或是冷漠暴力,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怨恨;或是长期缺失陪伴,让孩子在迷茫中寻找错误的归属。

心理健康的忽视:积压的情绪找不到出口,扭曲的认知得不到矫正。愤怒、自卑、孤独在他们内心发酵,最终以最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

正确价值观的缺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容易在混乱的价值观中迷失,将冲动视为勇敢,将暴力等同于力量。

那个触犯法律的少年,本身既是问题的制造者,也常常是更深层次问题的受害者。

二、 我们缺失的三堂课:“预防”远胜于“惩罚”

悲剧的发生,警示我们整个社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三堂至关重要的课,我们可能集体缺失了。

第一课:情绪管理

青春期的荷尔蒙与大脑发育,决定了这是一个情绪风暴期。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听话”、“懂事”,却很少教他们如何正确地认识愤怒、疏导悲伤、排解压力。

我们基地的实践:在我们的课程中,“情绪管理”不是一门理论课,而是每日的修行。通过心理团辅、体能宣泄等方式,我们引导孩子识别情绪的来源,并学会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情绪。我们相信,疏胜于堵。

第二课:责任与担当

很多孩子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缺乏对行为后果的敬畏和承担。责任感的培养,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次练习。

我们基地的实践:我们通过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丰富的团队任务,让孩子们清晰地意识到,每一个选择都对应着一个结果。逃避与推诿无法解决问题,唯有担当才能赢得尊重。我们不是用惩罚来恐吓,而是用承担来教育,让他们从内心生长出行为的边界感。

第三课:共情与尊重——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

许多冲突源于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很难理解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多大的痛苦。

我们基地的实践:我们设计大量的情景模拟和角色互换练习,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被欺凌、被误解的感受。在严格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必须学会协商、合作与尊重,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当他们学会“看见”他人,内心的善良与正义感才会被真正唤醒。

三、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新命题

作为一家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不是在悲剧发生后去“擦屁股”,而是在悲剧发生前,去筑牢堤坝。

我们面对的,许多都是被贴上“叛逆”、“问题少年”标签的孩子。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用偏差的行为,发出的最沉重的求救信号。

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行为矫正和素质拓展,回应这些信号:

为他们缺失的情感补钙,重建与家庭、与社会的连接。

为他们迷茫的人生导航,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

为他们失控的行为赋能,将破坏性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成长动力。

结语:

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对于已然发生的悲剧,我们痛心且尊重法律的判决。但对于更多走在悬崖边上的孩子,我们不能等到坠落的那一刻才伸出援手。

预防,永远是最好的社会投资。教育,是最有力的犯罪防火墙。

我们呼吁,将关注的焦点从单纯的“事后惩罚”,更多地向“事前预防”和“事中干预”倾斜。如果您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危险的苗头——极端的情绪、扭曲的认知、失控的行为——请不要再独自挣扎或简单归咎于“叛逆”。

这或许,正是改变的契机。

迈向阳光心理疏导基地愿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一道,成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