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台更好听的矩声——主观聊聊矩声TS-1数字音频播放器

矩声在2024年的时候迎来了一个品牌面貌上的更新,从全新的M系产品线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两声道系统领域的决心与野心,你可以

矩声在2024年的时候迎来了一个品牌面貌上的更新,从全新的M系产品线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两声道系统领域的决心与野心,你可以看到数播、前后级等更多标准430尺寸的矩声产品,我个人也把手里的Element P2纯后级功放升级为了更为全面的MD-1P功放一体机。全新的“Matrix Design”设计语言和第三代的硬件平台在今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包括本文要分享的这台TS-1,它沿用了M系的设计语言,用于替代以往的Element元素系列产品,对于有流媒体需求的耳机/有源音箱用户而言,TS-1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对绝大部分用户而言更是一个在网播体验与音质层面双双能够入门即毕业的选择。

如果说在外在方面有什么最大的变化的话,那就是感觉整个形状变“高”了,但随之也换来了更大的屏幕和更优秀的显示效果,品牌的LOGO被放在了更显眼的位置,顶部和侧边做了更多的网眼,既是设计的一部分也起到散热的作用。我个人一直对矩声的产品在工业设计与整体的产品格调上是赞誉有加,我甚至觉得他们在所有“出海”的品牌里是最给中国HIFI圈子争脸的一个,尤其是矩声的MA Remote APP,其UI的美观度、易用性、功能集成度都是现阶段我觉得最好用的数播官方APP且没有之一,尤其是对于中国本土用户来说,它在很多的使用上、网络流媒体功能的集成上,也更符合国人的使用需求与习惯。

鉴于已经挺久没有写矩声的产品,本文的主体框架还是一个偏宏观的视角,会写一写TS-1的产品细节、也会讲一讲矩声这个品牌相关的东西。开箱就不讲了,取出TS-1本体以后,会发现它机身的线条非常简洁、但也存在棱角,比如顶部的部分是有类似一个盖板的结构,但正面屏幕的边框同时有一个向上的折角与它相接,算是非常秀肌肉的一种工艺手段了,可以说视觉基础、做工细节就不基础,它的开孔也非常自然协调、没有破坏视觉的简洁性,正面的部分在关机状态下很有一体感,整机没有配备物理性质的开关,开机键以虚拟按键的方式放置在屏幕的左下方,耳机口配备的是4.4平衡与6.35单端。底部的部分有一个支持2280/2260/2242 M.2规格的SSD硬盘位,矩声为这个硬盘位设计了独立的超低噪声电源,对于不想用网络流媒体功能的用户来说,这就是最简单的远程控制播放的方式,担心音乐拷起来麻烦?矩声在很多流媒体的入口处提供了把资源存储到机身存储的功能,比如你可以轻松把自己NAS、百度网盘里的音乐给移进去,不需要单独拆装。

背面部分的接口,数字输入部分包括USB、光纤、同轴、HDMI ARC,以及网线接口,模拟输出有一组RCA和一组XLR(并额外加了一个独立的低音炮接口),模拟输入有一组RCA,除此之外就是用于联动开关机的trigger in/out,电源除了传统AC电源外还有一个线性电源输入口,USB的部分提供了2个3.0的A口。这些接口意味着首先它是一个网络数字音频媒体播放器、可以线路输出给后端的放大器/有源音箱,也可以接收外部的模拟信号来用作独立耳放/前级。其中对很多用户而言也许感到比较遗憾的地方在于矩声没有在机身上提供数字输出接口,意味着它并不能够做纯数字转盘来使用,但令很多用户感到困惑的是,矩声虽然一直以数播功能见长,但其实他们在2023年才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数播,也从不在自家的产品上提供独立转盘的功能。

原因很简单,对矩声来说,“数播”一直是他们的产品属性之一、且是绝对优势的一部分技术,但并非品牌的发展方向,他们品牌创立之初是想围绕解码器来做产品,但随着体量的扩大,逐步顺应市场需求在推出耳放、功放、再到后面的时钟与交换机等(这里就不得不说,矩声的Sabre系列是我心目中的杰作,非常纯粹的顶尖网播解码器,许多知名的媒体人、从业者都会购买这台机器),只是他们恰巧因为数播功能足够用心、好用,也成为了他们逐步被大家所熟知的一张名片,随着对传统两声道音响的布局和越来越多的矩声用户逐步步入玩“分体式系统”的高阶发烧形态,首款纯数播产品Element S是一个顺势而为的产品。此外,我也私底下问过矩声官方的态度,他们表示,在以往的机器上开一个数字输出口在技术上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但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把独立数字输出的这个功能做的够专、够精、包括在音质水准达不到他们自己标准的基础上,不会开放这个功能给用户,换言之,他们在自己的设备上提供模拟输入/输出,则是充分考量过这类功能背后的音质水准的、而且也比数播的声音更容易参考和量化,毕竟评价数播的声音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也存在太多的变量。

(矩声官方甚至为折叠屏做了适配)

我愿意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的、褒奖的词汇去夸赞矩声在数播、流媒体、以及MA Remote APP功能上的建树,几年前玩Element i2的时候,官方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他们安卓端的APP不如iOS做的好,我用了几年了到现在其实愣是没找出什么槽点来,尤其是UI界面的设计和易用性应该是行业标杆级的水准,你如果非要让我说个什么哪里不习惯的话可能就是实体电位器的缺失确实需要适应一下,在屏幕上调音量确实不便捷,但相信矩声也是考量过这一点,只要你点进APP的使用界面,此时你手机的音量键就会默认变为机身音量的控制、且反应非常迅速,几乎没有什么可闻的延迟,但我更喜欢用遥控器来控制。而对于网播用户我需要提醒的是,虽然TS-1搭载了WIFI6级别的无线传输,但有条件还是尽量用有线网来搭建局域网环境,我用WIFI连接和有线+矩声官方Cat6A网线驱动出来的声音差异极大,WIFI模式下的结像明显更虚、声场立体感也要差一些,这一点在接上我的仙籁N8交换机以后会愈发明显。网播不是玄学,网线和交换机是值得投资的设备,这里暂时就不作展开了。

此外,现阶段的数字信息处理,已经是矩声的第三代硬件平台,整体的算力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这个提升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举个例子,我在我的NAS里存储了大概1个多T的音频资源,而矩声的APP可以在NAS的连接入口里直接输入网端的帐号密码来登录,这个登录速度甚至比我群晖的官方APP还快,且当我选中文件夹并导入到APP时,进度条几乎是一瞬间就完成了读取,此时再回到APP首页时,我NAS里所有的音频文件已经被整理好随时可以播放。和很多厂商的思路并不同的是,矩声并不热衷于在机身内提供原生APP的做法,因为再怎么做也还是距离“好用”有很大的差距,而是扎根于把APP做好、把显示的信息与质感进一步做好。以现在全新加高加大后的屏幕来举例,左侧会显示时间、当前已经连接的硬件(比如NAS、USB存储设备)、中间是封面与曲目信息,会显示出你播放的来源(比如本地、DLNA投送等),甚至如果你是播放的百度网盘里的资源,它还会把百度网盘的UI给显示上去,右侧则可以迅速切换播放模式、以及切换线路输出/耳机输出等,耳机口可以选择单个出声和同时出声,TS-1把丰富且杂乱的信息用非常协调的视觉分布设计给放在了屏幕里,且屏幕的最大亮度足够高、显示效果极为细腻。此外,即便你是用的外部U盘来作为音源,它的读盘速度也非常快,包括在使用检索功能时的反应很迅速,出第一个字母时底部的模糊关联字已经显示了一整列,真想让Windows系统的那些破B工程师来数播厂家学习一下什么才是真正搜索功能。

作为一台带耳机孔的设备,DAC和模拟部分的硬件配置与声音水准,还是我会重点考量的部分,其实对矩声稍微有些了解的用户,对于他们在功能化方面的表现几乎是没有疑虑的,我也曾经对外说过,当矩声的音质不再有短板时,他们会成长为一个非常可怕的品牌。其实第二代的Element i/M/X系列产品在声音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而第三代的硬件平台也包括了DAC与模拟硬件上的更迭,TS-1则是主要围绕AKM家两颗4493SEQ所搭建的解码耳放架构,并且这次特地强调了“柔化调音”的部分。过去矩声的产品,有时候会走两个极端,比如Mini-i Pro4和Element X2就是属于线条硬朗、偏直白系的调音,素质在同价位很能打但人声较为寡淡、搭配的适配性也没那么好,而Element的i2和早期版本的Mini-i Pro,则是能够在中频的部分听到很明显的“油润感”,但换言之,这种油润感其实是素质不足带来的一种变相调味,这两台机器就会给到人动态稍疲软、器乐框架不结实的问题,而矩声这一代产品非常着重优化了调音方面的表现,不仅在硬件用料上更为精进(出于篇幅原因,详细的硬件配置大家可以移步官方详情页查看),在保证高素质和大推力的同时、对于设备音色的打磨也更有那些传统老牌模拟大厂的风范。此时是2025年11月5日的凌晨,我正在用和声力的巴洛克+万隆NEBC2升级线,用TS-1听着我NAS里抓轨的海爷(Jascha·Heifetz)版本的贝小协,TS-1不仅能够把高潮部分的大动态起伏表现的非常充沛,且在弱音细节的呈现、高频器乐对结像凝聚力和细腻度的兼顾上明显要比过去的Element X系列更为精进,虽然它在定位上介于Element M2与i2之间,但我觉得是一个超越M2声音水准的东西,而X2虽然在大动态爆发力和横向声场规模上有一定优势,但X2比较适合搭配本身有一定韵味、宽松向的暖声头戴,TS1-则体现出了包容性更广的搭配相性。

有时候,当一个解码耳放设备推力本身可能的时候,也许更反映出它的调音水准,以我手头较为难推的平板大耳举例,水月雨的天空之城和Abyss的Dianna TC,这两台设备即便是在我手头数万元价格的纯耳放上都并没有推出素质的极限,在一些小功率的一体机设备上,它们可能会呈现出线条过于紧绷、声音数码味的状态,但在TS-1上的声音却是一个可听性很高的程度,大声压下的控制力良好、高频的宽松度非常够用,这一点在自家的Mini-i Pro和Element X2上就做不到,他们二者推出来的声音都会更凝聚、更冲一些,尤其是对流行的可听性较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TS1菜单里的“音色”设置,我推荐大家选择第一项“醇厚”来播放,我收到手时的默认设置是第六项“细节”,其实这个菜单就是AKM官方的滤波器设置,只是矩声把它做成了一个更通俗易懂的中文描述,选择细节的时候,声音的棱角感更强、高频的微动态更丰富更可闻,而在选择醇厚时,声音更柔和、衰减更自然,其实绝大部分搭配下我都会推荐醇厚这歌选项,应该是比较缓降型的滤波。

在搭配相对中性的耳机时,TS-1的声音框架还是会呈现出一个较为硬朗的面貌,结像扎实、密度较高,线条感分明,横向声场没有什么刻意拉宽的痕迹,空间的xyz轴三个维度都是非常完整的、听古典和Live类曲目时有非常具象化的结像与临场感表现,人声的部分在音色上确实要比Element X2来的更柔和、口型稍丰满点,气息的吞吐、喉音的颗粒感都要来的更为自然和柔缓,但并没有达到类似于i2那种软糯润泽的风格,整体还是一个在“音色”的冷暖调性上较为保守、只是能量感上更为柔和的路数,密度给的恰到好处,能够让声音饱满密实又不会存在什么压迫感,尤其是低频的平衡感做的很好,有极低频深度、有打击感,都又不失弹性和肉感。TS-1这次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留下了很多自己对声音细节与平衡性的思考,对硬件的应用乃至不再是做“释放”、甚至有点做减法,虽然拥有超过1W的输出功率、且这个数据本身要弱于Element M2,但我个人觉得TS-1不论是声音爆发力还是控制都不会弱于售价贵出几千元的M2,也许是硬件上带负载能力的提升、也许是矩声在调音细节上的优化起到了作用,总之,TS-1会是一台“更好听”的矩声。

矩声产品的缺点环节一直都是我最难写的部分,而且有时候缺点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比较之下的,以往矩声带耳机孔的产品去比同价位那些国产传统老牌厂商们的解码耳放一体机,它在音质上自然会呈现出颓势,但这一代TS-1其实会明显更“硬气”一些,虽然对一些低敏平板的驱动还有些力不从心,但TS-1这次在驱动一些低阻抗的耳机时会呈现出更好的柔顺度与安定感,应对绝大部分的动圈耳机、和相对易驱型的耳机还是几乎可以推满的状态、同时在搭配上也是更让人省心、更容易出“好听的声”。而在功能上,TS-1我很难挑出什么绝对意义上属于“缺陷”的东西,如果拿我前阵子写过的某家友商来对比的话,TS-1本身机身不能播放APP、移动端也有很多尚未支持的内置APP,比如它内置了QQ音乐、但没有网易云和最新的汽水音乐,也没有办法让安卓手机用户用上Apple Music,虽然在一些已有的功能上矩声敢说比绝大部分友商要流畅和好用,但是功能的【绝对数量】层面,矩声并不是最全的那个,他们的思路属于做一个精一个,比如我现在已经有点爱上直接用百度网盘和NAS播放了,这两个功能其它友商都做过,但只有矩声会让我爱上这个体验过程。我相信MA Remote APP的功能会愈发强大,如果各位有什么自己刚需的使用场景是矩声还没有做到的,可以留言或者向矩声反馈。TS-1这台产品的售价是13800,我认为对于有网播刚需的用户而言,它应该是现阶段我个人最为推荐的数播解码耳放一体机产品,不论是用于接有源音箱还是耳机,你会感受到除了流媒体功能和硬件堆料以外的,矩声在关于“音质”上的更多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