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互动的场景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家里来了小客人,家长看着自家孩子紧紧抱着玩具,便急切地催促:“宝贝,把玩具给弟弟/妹妹玩一下嘛,要懂得分享。”可孩子却把玩具抱得更紧,甚至大哭大闹起来。其实,逼迫孩子分享玩具,往往事与愿违,而引导式分享才能让孩子更愿意配合。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玩具不仅仅是玩耍的物品,更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在孩子的认知里,玩具就像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拥有对玩具的绝对支配权。当家长强行逼迫孩子分享玩具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对物品的控制权被剥夺了,从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让孩子对分享产生负面印象,还可能影响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
而且,逼迫分享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孩子可能会混淆“自己的”和“别人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保护自己的东西,什么时候应该尊重别人的物品。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变得要么过于自私,要么过于软弱,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

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对玩具的所有权,不要随意处置孩子的玩具。在引导孩子分享之前,要先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被迫的。比如,家长可以说:“宝贝,这个玩具是你的,你想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呢?如果你愿意的话,小朋友会很开心的。”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物权的尊重时,会更愿意考虑分享。

以身作则,树立分享榜样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分享,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食物,说:“宝贝,这个蛋糕很好吃,妈妈分你一半,我们一起吃吧。”或者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说:“宝贝,妈妈今天遇到了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想和你一起分享。”通过这些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意义。

创造分享的机会和情境
家长可以创造一些适合孩子分享的机会和情境,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分享的乐趣。比如,组织一些亲子聚会,邀请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玩。在聚会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些玩具和零食,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在聚会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互相交换玩具,一起玩耍。当孩子看到大家因为分享而玩得更开心时,会更愿意主动分享。

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
当孩子做出分享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比如,家长可以说:“宝贝,你今天把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做得太棒了!小朋友都很喜欢你,妈妈也为你感到骄傲。”具体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从而更愿意继续分享。
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们担心分享后自己就失去了玩具。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告诉孩子可以说:“这个玩具我现在还想玩,等我玩一会儿再给你玩好吗?”或者“我们可以一起玩这个玩具,这样大家都能玩到。”通过这样的表达,孩子既能保护自己的权益,又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

别逼孩子分享玩具了,用引导式分享的方法,让孩子在尊重和理解中学会分享,开启快乐分享之门,收获珍贵的友谊和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