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人,你大概听说过,因为手术前,病人都要麻醉。但“麻醉鱼”,你听说过吗?
其实,水产市场上真有“麻醉鱼”,而且还不少。
两个月前,一网友发布的“麻醉鱼”视频显示,商户将活蹦乱跳的鱼倒进充满泡沫的塑料桶后,鱼很快安静下来。该网友解释称,躺在地上的鱼不是死了,而是被“麻醉”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活鱼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减少死亡率。
原来,鱼贩子给鱼使用了丁香酚麻醉剂,鱼被麻醉后,方便运输、起鱼及过秤,减免损伤。一段时间后,药效消失,或者换水后,鱼将恢复活蹦乱跳。
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公开销售丁香酚麻醉剂,线下自然有不少鱼贩子使用这种麻醉剂。“麻醉鱼”,你我都有可能吃过。但被麻醉过的鱼,安全吗?
学术界,有人认为“麻醉鱼”很安全,理由是,丁香酚系纯植物提炼,安全且不会诱发鱼体产生有毒物质;丁香酚不耐高温,易挥发,通过蒸、煮、炖等热加工一般可有效去除残留;作为渔用麻醉剂,丁香酚在日本、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可以合法使用。
但也有单位发文指出,“当前国内外学者多侧重于麻醉效果的研究,安全性研究得很少。市场中麻醉剂品种多,有些对水产品或对人类存在安全性隐患。”日本等家也规定,食用鱼须经过一定停药期后,方能上市销售,对丁香酚在水中直接投放量也有限制。而我国恰恰缺少相关规定。
有记者最近走访获悉,目前国内对丁香酚麻醉剂仅有检测方法出台,尚未明确规定产品残留剂量。这说明保障“麻醉鱼”安全“有枪无弹”,检测没有实际意义。
希望尽管出台残留标准,让“麻醉鱼”变成“安全鱼”。
普通消费者如何避免吃“麻醉鱼”?我偷偷告诉你:买鱼时闻一闻,有没有芳香味。
有芳香味,谨慎食用;无芳香味,放心食用,你听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