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DeepSeek 研究员:AI 将在 10 到 20 年内取代绝大多数人类工作

AI真要抢走我们的饭碗?别慌,先搞清楚它到底能干啥。最近,DeepSeek的一位研究员陈德里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了

AI真要抢走我们的饭碗?别慌,先搞清楚它到底能干啥。

最近,DeepSeek的一位研究员陈德里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了一句话,瞬间刷屏:

“未来10到20年,AI会取代绝大多数人类工作。”

这话一出,朋友圈炸了,知乎热榜上了,连我妈都发来一条语音:

“你那工作会不会被机器人干掉?”

听起来挺吓人,对吧?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话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有理有据?

更重要的是,普通人该怎么办?

其实,关于AI会不会抢饭碗的讨论,早就不是新鲜事。

从ATM机刚出现时人们担心银行柜员失业,到工业机器人进厂后流水线工人焦虑,再到如今大模型写文案、做PPT、画图、编程……每次技术往前迈一步,类似的担忧就冒出来一次。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得多。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

AI到底能干哪些活?

哪些岗位真的危险了?

哪些反而更吃香?

以及,普通人怎么在这波变化里稳住自己的位置。

首先得明确一点:AI现在干的,基本都是“任务”,而不是“工作”。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一个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可能包括整理会议纪要、安排日程、收发邮件、协调部门沟通、处理报销单等等。

其中,“整理会议纪要”这件事,现在AI确实能做得又快又好,你录一段语音,它几秒就能转成文字,还能提炼重点。

但“协调部门沟通”呢?

这需要理解各方立场、察言观色、甚至偶尔打个圆场,这些事儿AI目前还搞不定。

微软最近一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

他们分析了大量用户使用Copilot(微软的AI助手)的行为,发现AI最擅长的是那些重复性强、规则明确、以信息处理为主的任务,比如写邮件草稿、查数据、做表格、生成报告初稿。

而一旦涉及判断、协商、情感互动或突发应变,人的作用就立刻凸显出来。

换句话说,AI不是把整个岗位“端掉”,而是先把岗位里那些枯燥、机械的部分拿走。

剩下的部分,反而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

那哪些岗位最容易被“拆解”?

答案很现实:越是流程化、标准化、可量化的岗位,风险越大。

比如基础客服。

现在很多电商平台的客服机器人已经能回答90%以上的常见问题,退货、查物流、改地址,根本不用真人上场。

再比如数据录入、票据审核、简单翻译、基础校对,这些活儿本质上就是“按规则搬数据”,AI干起来又快又准,还不抱怨加班。

制造业更是如此。

装配线上的拧螺丝、焊接、检测,早就被机械臂包圆了。

农业里的播种、采摘、除草,也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农机在替代人工。

这些体力劳动岗位,只要环境可控、动作固定,AI机械体就能高效完成,而且不出错、不请假、不闹情绪。

但请注意,这并不等于“这些人马上失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替代往往是渐进的,而且常常伴随着新机会的诞生。

还记得ATM机的例子吗?

上世纪70年代ATM刚普及的时候,大家都以为银行柜员要大规模下岗。

结果呢?

因为运营成本降低,银行开了更多网点,反而雇了更多人,只不过他们的工作重心从“数钱”变成了“维护客户关系、推销理财、处理复杂业务”。

岗位变了,但人没少。

今天的AI也在催生类似的变化。

比如,过去医生看CT片要花几十分钟,现在AI几秒钟就能标出可疑病灶,医生省下时间,可以多和病人聊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设计师用AI生成几十版初稿,再从中挑选、优化,效率翻倍,创意空间反而更大。

更关键的是,AI本身也需要人来“养”。

谁来训练AI模型?

谁来标注数据?

谁来设计提示词(prompt)?

谁来审核AI生成的内容是否合规?

谁来处理AI搞砸的投诉?

这些新角色,正在快速形成一个庞大的“AI服务业”。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7年,全球将新增近7000万个与AI相关的新岗位。

像“AI训练师”、“算法伦理官”、“人机协作协调员”这些名字听着高大上,其实很多就是从传统岗位转型而来。

一个懂业务的HR,可以变成“AI招聘系统调优师”;

一个资深销售,可以变成“AI话术策略顾问”。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AI会不会取代人类工作”,而是“你的工作里,有多少部分容易被AI替代?

你有没有能力去做那些AI干不了的事?”

那AI干不了的事,到底是什么?

第一,是创造。

不是指“生成一张图”那种表面创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提出没人想过的问题,设计全新的解决方案,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

AI可以模仿梵高的笔触,但它不会因为看到星空而感到震撼;

它可以拼凑流行歌词,但写不出《平凡之路》里那种对生活的挣扎与希望。

第二,是共情。

心理咨询、临终关怀、幼儿教育、高端客户服务……这些领域极度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你可以让AI模拟温柔语气,但它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痛苦,也无法在关键时刻给予一个真实的拥抱。

第三,是复杂决策。

尤其是在信息不全、规则模糊、利益冲突的情况下。

比如,一个社区书记要调解邻里纠纷,既要讲法律,又要顾人情,还得考虑后续影响。

AI可以提供数据支持,但最终拍板的,还得是人。

第四,是跨领域整合。

未来最有价值的能力,可能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起来。

比如,既懂医学又懂AI的人,能推动智能诊疗落地;

既懂教育又懂心理学的人,能设计出更有效的在线学习产品。

AI擅长垂直深耕,但横向连接,还得靠人脑。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该怎么准备?

答案其实很朴素:持续学习,保持开放,练好“软技能”。

具体点说,就是三件事:

一是学会和AI一起干活。

不用成为程序员,但至少要知道怎么用AI工具提升效率。

比如,用AI帮你写周报初稿、整理会议要点、分析销售数据。

省下来的时间,去干更有价值的事。

二是强化你的“人性优势”。

多练习沟通、倾听、表达、协作。

这些能力在学校里不考试,但在职场里越来越值钱。

一个能清晰表达想法、善于调动团队、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淘汰。

三是关注行业变化,主动转型。

如果你的工作内容80%都是重复操作,那就早点规划下一步。

是往管理走?

往专业深度走?

还是跨界学点新东西?

越早行动,选择越多。

最后,回到开头那句话:AI会在10到20年内取代“绝大多数”人类工作。

这话有没有道理?有。

但“取代”不等于“消灭”,更不等于“人类没用了”。

技术从来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看你怎么用。

蒸汽机没让人失业,反而催生了工程师、铁路工人、工厂管理者;

电脑没让白领消失,反而创造了程序员、UI设计师、数字营销专家。

AI也一样。

它会淘汰一些岗位,但同时打开更多可能性。

真正危险的,不是AI太强,而是我们固步自封,以为现在的饭碗能一直端下去。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与其焦虑“会不会被取代”,不如问问自己:“我能为别人解决什么AI解决不了的问题?”

只要你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你就还没被取代。

而且,很可能永远都不会。

评论列表

山野村夫
山野村夫 10
2025-11-11 15:30
很好,希望能够把我种地的活强去,不然挑粪爬坡剐毬累的,到时我就在家AI把红苕给我挖回来。

阿庆 回复 11-13 10:02
难道你认为不可能吗?你也太小看现在的科技了。你不讲,就是想说全部AI干掉了能干什么啊?能吃什么吗?自己想想,动动脑子,科技的发展不是针对你抢你的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对人类整个的影响只会让人类吃的更多,过的更好,吃的更好,生活的更好,这个才是趋势和发展科技的宗旨。

银砖
银砖 8
2025-11-11 06:06
AI将在10年的20年之内取代人类吃饭。所以说到那个时候人类就不需要吃饭了
用户15xxx12
用户15xxx12 7
2025-11-11 15:01
不用操心,这是好事!到那时,大家领低保,只管享受生活,连生孩子都是AI的工作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43
43 7
2025-11-12 14:29
写自动脚本的那些从来没有公开过自己的自动化脚本[得瑟]
用户17xxx69
用户17xxx69 3
2025-11-10 17:49
活人能被机器强走吃的?那到底是人没用,还是机器太能了?如果有一天,机器强走了人生活的勇气,那只能说这些人太没用了,有他没他都无所谓。人是万物的主宰,天地的精华,当敢有范颜忤逆,都会被消灭殆尽!
用户16xxx16
用户16xxx16 2
2025-11-11 18:15
昕海
昕海 2
2025-11-16 12:42
收机器人税
变数
变数 1
2025-11-11 18:27
别打广告 正经活随便干
黄富学
黄富学 1
2025-11-12 17:00
应该让机器人耕地种田,我们负责在家里多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