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七亘村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刘伯承元帅又一次“料敌如神”的经典之战

七亘村,位于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刘伯承元帅先后两次在这里成功伏击日军,将“全知料敌” “势险节短” “虚实相生” “因

七亘村,位于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刘伯承元帅先后两次在这里成功伏击日军,将“全知料敌” “势险节短” “虚实相生” “因敌制胜”运用的炉火纯青,无愧战神之名。

战斗过程

1937年10月,刘伯承元帅率领第129师第386旅前往平定县。当时日军正在猛攻娘子关,从井陉至平定的运输补给部队,七亘村是途中的必经之地。经过刘伯承元帅仔细地勘察,其中有一条5千米长、深数十米,宽不足3米的峡谷。此处位置非常之险峻,正是打伏击的绝佳之选。刘伯承元帅当即命令772团前往埋伏。

10月26日,日军辎重在200名士兵的保护下,向平定方向前进。9时一刻,日军进入了伏击地区。772团待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区后,借助有利地形发动猛攻,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歼敌300余人,缴获战马300余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当天刘伯承元帅再次得到情报:位于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面行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想对旧关进行包抄。刘伯承元帅经过缜密的分析,他认为:七亘村作为其中的必经之地,虽然早上刚刚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但是士气正盛的他们定不会因为这一点点的损失就舍近求远,绕道而行。所以刘伯承元帅决定在这里再伏击一次日军。

28日清晨,天刚刚亮。日军的辎重部队果然又来了,这次由有100多名骑兵、300多名步兵进行保护。

11时一刻,再次进入包围圈。772团的众将士抄起手中的机关枪,朝着敌人突突猛射。不过由于当天下起了雨,增援的第2营未能及时赶到。最终虽未能全歼敌人,但也再次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

在七亘村的两次成功伏击,是129师进入太行山之后的重大胜利。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刘伯承元帅在其中体现出的兵法智慧,是他战神之名的淋漓体现。

刘伯承元帅的兵法智慧

知彼知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这是孙子2000多年前的战略思想,2000年后,刘伯承元帅说道:“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元帅说的五行指的是任务、敌情、我情、 地形和时间。意思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准确而充分地了解到敌人的情报,这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环节。而在七亘村一战,刘伯承元帅首先是充分的勘察了这里的地形,找到了绝佳的伏击处;其次,他对于日军的心理拿捏得也是非常到位,他算准此时的日军士气正盛、骄横无理,因此准确的判断了日军的行动轨迹。这才有了两次成功伏击日军,歼敌数百人。

势险节短:孙子日:“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势险节短是孙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关键在于对“势”的充分利用,讲求迅猛短促、快速突然。而刘伯承元帅正是借助了七亘村的有利地形,加上合理的组织调度,规避了装备上的劣势,从而达到使敌人毫无招架之力、触之即溃的效果。

虚实相生:孙子曰: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刘伯承元帅作为“军神”又岂能不知虚实之道。敌人的辎重部队,人数不多,而且敌人在明我在暗,此为敌人虚上加虚。以我之实击敌人之虚,岂有不胜之理。在第二次伏击的时候,日军以为用兵不复再加上他们骄气日盛,自然不会想到刘伯承还会在这里设下第二次埋伏,而刘伯承元帅也是想到了这一点:你以为我会用兵不复,实则早已在我的计算之内。这就是虚虚实实,虚实有道,大象无形。两次伏击都成功做到了 “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刘伯承元帅可以说是真正的善战者。

灵活用兵:用兵贵在权变、因敌制胜,而墨守成法、拘于常规,则容易陷入死胡同,不仅达不到真正想要的结果,而且容易兵败如山倒。孙子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日军也是想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料定刘伯承定不会重复设下埋伏。但是孙子又说“因敌而制胜”,刘伯承元帅又岂会不知用兵不复。但是他更加知道日军骄气滋生,加上七亘村为必经之路,如果绕道而行之,则会浪费大量时间。这是对当时敌军情况的准确分析,刘伯承元帅才决定了二次伏击。真正的做到了“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七亘村之战,论规模与影响,虽不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等著名战役,但是其中刘伯承元帅则体现出的兵法智慧,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兵学王国的殿堂之中,唯有不断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消除思维盲点,才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