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刷到马鞍山的新闻,我为什么总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也不知道多少次了,但凡是一些类似于建设类新闻、发展类新闻,评论区的刺耳声久久不能平静。
“又搞这些面子工程,XX路坑坑洼洼怎么不修?”
“劳民伤财,能不能干点实事?”
“一看就是浪费钱,等着看吧。”
……
但凡是平台给推流了,这种戏码,几乎都会上演。奇怪的是,偶尔几条IP显示江苏或者北京等外地的评论,反而会说:马鞍山挺好的啊,发展的越来越好。语气平和,甚至带着一点鼓励。
这让我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为什么外面的人看马鞍山,反倒比我们自己人更有信心?
我常常脑子里蹦出两个小人儿在吵架。
一个说:“这些人,是不是隔壁城市派来的卧底?见不得我们好?”
另一个立刻反驳:“你看看那些发言的逻辑和关切,分明就是本地人。那是羡慕吗?那分明是恨铁不成钢,是自卑!”
“自卑”这个词,像一根针,扎了我一下。
我想起了几年前那个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价公共卫生间”事件。当时的我,还在和朋友们抱怨:“几百万修个厕所,凭什么不能修?”
可同样是豪华厕所,南京德基广场的却成了网红打卡地,人们纷纷去拍照,夸它有设计感。为什么到了我们这儿,就变得十恶不赦了呢?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不是因为厕所本身,而是因为很多马鞍山人心底里,就不相信马鞍山配得上这样东西。一些马鞍山人觉得,那是南京、上海那种大城市才该有的奢侈品。我们一个三四线工业城市,搞这个就是“作”,就是“飘了”。
这种心态,像极了上学时候那个沉默的、总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的,突然开始努力了,考试考好了起来,自己先别扭起来,觉得都是运气。
很多马鞍山人的务实,有时候像一把锁,锁住了看向未来的窗。
我们马鞍山人,挺实在的。更关心门口的马路平不平,菜市场的菜价涨没涨,房价高不高,这种务实是美德。但有时候,它也让我们对任何看起来不直接解决温饱的投入,都抱以最大的恶意。
直到后来,我才断断续续知道,当年修建江东大道时,那位有远见的市长力排众议,预留了轨道交通的空间。当时多少人批评他浪费?可如今,正是这个浪费的预留,让南京S2号线的对接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再看看滁州,他们的S4线哪怕一开始走的偏,但人家就是轰轰烈烈干起来了。先解决有无,再谈优化。这种行动力,反而凝聚了人心,带来了期待。
而我们呢?总是在一件事情还没开始时,就用最坏的想象和最尖锐的批评,把它扼杀在摇篮里。结果就是,市里的决策变得愈发谨慎,甚至有些等待——他们在等一个能获得所有人理解的、完美的时机。可这个世界上,哪有完美的时机?
我们不是在批评,是在用批评,掩饰一种害怕失望的恐惧。
我渐渐觉得,网上那些看衰的评论,或许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又太怕它不够好。我们害怕希望落空,所以干脆不抱希望,提前唱衰,这样如果项目失败了,可以说:看,早就说不行吧——这能带来一种先知般的虚幻安慰。如果项目成功了,那便是意外的惊喜。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因为是自己人,所以有些马鞍山人有资格用最严厉,甚至最刻薄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关切。把对城市未来的焦虑,全部倾泻在了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评论区里。
想到这儿,我那股火辣辣的感觉,变成了一种复杂的理解,和一丝无力。
我关掉了新闻App,写出来这一篇内容。我在想,也许下一次,再看到家乡的规划新闻时,可以先不急着下判决。可以多想一步:这个项目,长远看会对城市有什么好处?也许,可以试着从专业的差评师,转变为有要求的期待者。
批评永远比建设容易。但让马鞍山变得更好的,从来不是评论区里的冷言冷语,而是马鞍山的每个人,从一点点改变的信心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