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鬼灭之刃》电影全球热播,媒体分析皮克斯败给日本动画的原因

提起动画电影,相信许多人和博士一样,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美国皮克斯,它是隶属于华特迪士尼公司旗下的一家专门制作电脑动画的公司

提起动画电影,相信许多人和博士一样,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美国皮克斯,它是隶属于华特迪士尼公司旗下的一家专门制作电脑动画的公司,推出过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玩具总动员》《寻梦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等,这些电影不仅口碑好,全球票房也非常高!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今年6月推出的新作《地球特派员》却表现一般。

数据显示《地球特派员》的全球票房约为1.54亿美元,看起来挺高,但是这个数字和预算其实差不多,算是皮克斯近30年最惨的纪录!2024年《头脑特工队2》还大火呢,怎么2025年就不行了?大概率只是单一事件,只是《地球特派员》的剧本和表现没那么讨喜而已,和皮克斯的整体商业模式应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不过,与《地球特派员》的低迷相反,今年日本动画电影则表现得极好,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鬼灭之刃剧场版 无限城篇》第一章《猗窝座再来》,其在北美首周末票房就突破7000万美元,正式超越《宝可梦:超梦的逆袭》,成为日本动画在北美史上票房最高的开片作品,而其目前的全球票房大概是6.18亿美元,大大领先于前面的《地球特派员》。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为何皮克斯会败给日本动画呢?博士看到媒体TBS NEWS DIG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答案其实藏在日本动画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商业模式之中!《鬼灭之刃》只是一个领头羊,《电锯人蕾塞篇》也在全球拿到了不错的成绩,这意味着日本内容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数据显示相关的输出高达5.8兆日元,已超越半导体与钢铁产业,成为继汽车之后日本最强的产业支柱(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更设定目标,要在2033年前将内容产业扩大到20兆日元的规模(官方层面的支持)。

日本拥有一流的动画制作公司,以幽浮社(ufotable)为例,其开创的2D×3D混合技术让动画呈现出绝佳的效果,场景空间以3DCG打造,而角色部分仍保留2D手绘质感,既有立体感又不失漫画感。这种风格源于日本的传统美学,强调线条与构图,讲究秩序与节奏;由于效果出众,直接导致粉丝愿意多花钱去看IMAX版。北美上映首周,《鬼灭之刃》IMAX与4DX等高价特别厅的观影占比高达44%!

另外,主题周边商品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比如:美国AMC戏院就推出了“无限城爆米花桶”,几乎瞬间就售罄。在美国,饮食与周边的毛利可高达95%,这让各大电影院愿意排更多场次给《猗窝座再来》。那么,粉丝为何愿意买这种爆米花呢?说明《鬼灭之刃》铁粉多啊,这又和日本动画产业的商业模式有关,这个模式按照以下流程来扩大粉丝基础:先搞漫画连载,有潜力再改编电视动画,然后上架Netflix/Crunchyroll全球串流,最后弄成剧场版上映!

每一步成功之后才会有下一步动作,一系列操作之下,就拥有了庞大且稳定的粉丝群体,这些人可不是简单的去看一场电影,而是去参加“粉丝现场活动”,因此我们常看到社群里会有“刷了好几次”的分享,观影变成了一种社群体验,是一场场粉丝间情感的共鸣体验!相比之下,皮克斯推出全新IP的时候,只能靠工作室品牌影响,显然“风险”更大。

博士觉得:皮克斯《地球特派员》的票房遇冷与日本动画电影的强势崛起,并非偶然的此消彼长,而是两种产业逻辑与创作生态碰撞后的必然结果。皮克斯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品牌口碑,仍能驾驭《头脑特工队 2》这样的成熟IP,但全新IP的突围越来越依赖单一作品的爆发力,风险自然更高;而日本动画走的是“漫画-电视动画-全球串流-剧场版”的渐进式路线,每一步都在沉淀粉丝、打磨内容,等到剧场版登场时,早已不是单纯的“观影”,而是粉丝群体的情感集结,这种自带社群属性的热度,自然能转化为票房与周边消费的双重爆发力。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