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温知意
跳出常规看世界
跟着知意观天下
美国人不到3.5亿,俄罗斯只有1.5亿出头,都没喊着焦虑;反倒是我们,14亿人整整齐齐站在那儿,愁得眉头打结。是人太多了?还真不是。

问题不在“有多少人”,而在“这些人怎么安排”。过去我们讲“人口红利”,人多就是财富。可现在呢?不夸张地说,这张“人多”的好牌,眼看要打成烫手山芋。
人多不是万能,老龄化才是难题先来捋一捋现实。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2.6亿人。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等于两个俄罗斯了。再看看出生率,那是真让人着急,连“更替线”都没守住,人口自然增长已经接近停滞。
表面上看,我们人还是多得很,可一拆开看,年轻人少了,老年人多了。这就像一个公司,老员工越来越多,新人招不进来,光靠一帮“老将”去拼产值,哪有未来可言?
再说养老的钱。全国账上看着有6万多亿的养老基金,看起来不少,但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吃老本”。有些省份甚至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才能勉强维持养老金发放。

但问题也不是没解。“银发经济”正在冒头。别以为老年人只会跳广场舞,现在的老人消费能力不弱,旅游、康养、智能设备一个不落。北京一家公司开发的智能跌倒报警器,已经走进百万家庭;南京的社区养老中心,搞得像酒店一样舒适,医养结合成了标配。
说到底,老龄化不是绝路,但得换思路。过去靠劳动力堆产能,现在要靠服务业、科技和制度给老年社会“兜底”。
再看人口“怎么分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些大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都往那扎堆。四成国土面积,承载了六成以上的人口。

问题是,这种“挤”出来的城市生活,其实一点都不轻松。房价高、教育资源紧、医疗排队都要靠抢号。与此同时,西部、东北、中部一些地区,人口却在流失,年轻人一走了之,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国家不是没看见。城镇化、新型城市群、乡村振兴,这几年全是朝着“人口合理流动”在下棋。但说实话,光靠政策还不够。年轻人愿意留在某地,关键还是要有活干、有房住、有未来。

也正因为人口在变,产业也不得不变。制造业用人越来越难,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怎么办?只能靠智能制造、自动化工艺来“减人增效”。
东莞那边的OPPO工厂,员工少了三成,不但没掉产能,反倒提升了。全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正在飞涨,职业教育也在扩招。说白了,人口红利正在让位于“人才红利”。
但别误会,这不是“卷学历”,而是“拼技能”。会操作设备、懂数据分析、有技术专长,未来哪怕不是大学生,也有出路。
焦虑,其实是转型的副作用我们为啥焦虑?不是因为人太多,而是因为过去那一套“人海战术”正在失效,而新模式还没完全跑通。
美国靠移民补结构,俄罗斯靠能源撑局面。我们呢?得靠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教育提质一条条打通。这比搬砖累得多,但也更值当。
咱们年轻人不想生娃,不是怕孩子哭,而是怕自己扛不起。房、车、教育、养老,全压在肩上,“生”变成了负担。这不是一句“鼓励生育”就能解决的事,得从住房到托育一个链条地优化。

国家已经在行动,政策也在下沉,但效果还需要时间发酵。焦虑不是坏事,它是“旧体系不能再混日子”的信号。问题是真,咱们得有耐心,也得有行动力。
14亿人是压力,也是底气。焦虑不是失败,而是成长的证据。问题不在“人多”,而在我们是不是能把这些人“用得其所”。
如果不能把人变成资源,那再多也是负担;但如果用对了人,那就是力量。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进入“人要变得更值钱”的时代了吗?